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18: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20:53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及器械的不断进步,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性病变往往可取得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治疗结果,且具有微创、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ESD治疗优势和适应症:
ESD治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外科手术就能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局限是不能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因而有严格的适应证。
目前公认的ESD适应证包括局限于黏膜层没有溃疡的分化型腺癌、局限于黏膜层有溃疡但病变范围小于3 cm的分化型腺癌以及累及黏膜下层浅层(SM1)病变范围小于3cm的分化型腺癌。
疗效:
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 和75.5。
风险评估:
ESD治疗风险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和疼痛。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术中出血较为常见。
以胃部为例,研究者发现,ESD术中出血以胃上1/3的病变较为常见;迟发性出血常于术后0~30天出现呕血或黑便,主要与病变大小和部位有关。胃ESD穿孔率为1.2~9.7,即便在技术成熟的治疗中心,穿孔率也为4左右,穿孔可通过金属夹夹闭。ESD术后的出血率为0.6~15.6 。食管ESD的穿孔率为0~6,术后出血率几乎为0,局部复发率在0.9~1.2之间。结直肠ESD的穿孔率为4.7,术后出血率为1.5,局部复发率为1.2。
ESD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操作者的技术与经验以及设备器械条件等有关。高龄、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心肺合并症等将增加ESD风险。
术后处理:
防治并发症 操作后第一个24小时是最易发生并发症的时段,应密切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手术当日应禁食、静脉补液,以后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可给予上消化道ESD术后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如有不明原因胸、腹痛,应及时行胸腹透视、超声或CT检查;怀疑创面出血时,建议尽早内镜介入,寻找出血部位并予止血处理。术中并发穿孔时,吸净消化管腔内的气体和液体,内镜下及时闭合穿孔,术后胃肠减压,予以禁食、抗炎等治疗,严密观察胸、腹部体征;对保守治疗无效者(体温升高、腹痛程度加剧等)应立即予以外科手术治疗(建议有条件者接受腹腔镜探查修补穿孔)。
术后抗生素与止血药的应用ESD术后应用抗生素旨在预防手术创面周围的纵隔、后腹膜或游离腹腔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特别是手术范围过大、操作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导致周围炎症水肿者,或可能并发消化道穿孔者。对ESD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应进行术前评估,特别是结直肠病变,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随访:
对癌前病变患者,在ESD术后第1年及第2年各行内镜检查1次,以后每3年连续随访1次。早癌ESD术后3、6、12个月定期内镜随访,并行肿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无残留或复发者术后每年连续随访1次;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手术切除,每3个月随访1次,病变完全清除后每年连续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