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18: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03:52
在东汉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官职制度相较于西汉有着显著的调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体现了东汉时期对三公权力的削弱,尚书台和六曹机构的权力得以强化,这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东汉时期,丞相职位并非常规设置,曹操在东汉末年担任丞相是个特例。刺史的地位提升,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控制权大幅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光武帝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方面贡献巨大。
在中央官制上,东汉沿用西汉的三公九卿架构,但权力重心已转移至尚书台。皇帝通常由太傅或太尉代行尚书事,总揽政务。御史台的地位下降,成为少府的一部分。侍中由加官变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属于少府管辖。太傅在东汉扮演重要角色,如赵熹、邓彪等人曾任录尚书事,太傅死后一般不再任命,以示尊重。西汉的上公制度在东汉仅保留太傅,太师、太保职位未设。董卓时期,太师职位被滥权,死后即废除。
太傅下属官员包括长史、掾属和低级吏员,如令史、御属,各有明确职责。三公虽名义上位高权重,但在东汉实际中并无实权,更多是象征性的。任命三公通常选择知名经师,以传播经术治国理念。然而,他们往往因小错承担重责,如宋弘、伏湛、韩歆等人的例子所示,皇帝对大臣的评判极其严苛。
《东汉大帝国》主要通过对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生开基创业而经历的起落沉浮、艰难曲折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个大智大勇、大忍大柔的开国皇帝及其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精神,以及以和睦、和解、和平为准则,实行柔道治国方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调节各种关系的“和为贵”思想,以古喻今、以古颂今、古为今用,试图为深入挖掘中国“和谐”文化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