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0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20:54
忤,动词,其字形由“心”和“午”声构成,本义为抵触、不顺从。
在古代文献中,忤的含义被广泛使用,如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述的“复忤宾客”,表明对宾客的不顺从。而在清朝张廷玉的《明史》中,触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如“触忤当死”。这个词还用于形容与人不合或抵触而生怨,如“忤怨”和“忤恨”。在处理事务时,如明代王铎在《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中所描述的,面对纷争,袁可立的决策可能与众人意见相左,即“公事与忤”。
忤还有触动、触动情感之意,如明代汪道昆在《洛水悲》中的“临风悼亡,忤愁心”,表达哀愁之情。在阴阳学说中,也有“阴阳散忤”的概念,描述事物间的交错关系。
在姓氏中,忤是个稀有姓氏,表明其在人口中的分布并不常见。
最后,忤逆一词特指对父母的不孝顺行为,例如“自小忤逆”。在古代文学中,如《战国策·燕策》中提到的“不敢与忤视”,则指的是一种对视的不尊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