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6: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4:38
半个世纪前的空军“543”部队:一段导弹技术的里程碑
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军工开创先河,设立了导弹专业,以代号划分:地对地导弹专业为“541”,岸对舰导弹为“542”,而地对空导弹专业则被誉为“543”部队的荣耀。这个部队的历史,充满了创新与挑战。
“543”部队的导弹发射过程曾是技术上的大考验。发射前,必须严格控制液体推进剂的加注,因为这种推进剂对金属的腐蚀性极强,不能长时间留存。苏联式的仿制品中,电子设备全依赖电子管,这让雷达的预热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开机需预热10至20分钟,加高压前更是要预热3分钟,以免电子管未充分预热就承受高压,导致电子系统崩溃。这种精心的准备过程,原本是以小时计算的,但空军创新后,能在短短8秒内完成从雷达加高压到导弹发射的全过程,这一成就在苏联人看来几乎难以企及。
1958年,地空导弹一营在北京诞生,紧随其后,导弹二营和三营也分别在大兴县高米店和江苏徐州成立,标志着“543”部队的规模化建设。当时的装备以萨姆-2型导弹为主,这款导弹拥有3马赫的最大速度和22公里的作战高度,每枚导弹的价值不菲,相当于一架米格-19战斗机的价格。而导弹营虽名为“营”,实则已具备团级规模,其领导人如营长岳振华,早在文革前便已晋升大校,担任空军重要职务。
“543”导弹营的编制精细而专业,分为制导连与发射连。制导连,由探测敌机参数的雷达收发车、显示指挥车、计算车和指令发射车等组成,这些设备在当时虽笨重,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发射连则装备六个重型发射架,每个重达11吨,需要履带车牵引,导弹在一级火箭与二级火箭分离后,以汽车装运,配备充足的发电设备以支持整个流程。
整个营队拥有近百辆特种用途的大汽车,从天线收发车到生活必需品的运输,都需要庞大的车队支持。一个导弹营的行军规模宏大,动用两个火车专列,约65节车皮,可见其后勤保障之繁复。
萨姆-2地空导弹,尽管技术老旧,但其在那个年代的卓越表现,无疑是空军“543”部队历史中的璀璨明珠。这支部队的每一步发展,都见证了我国导弹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