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4: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6:50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包括转换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两者形式。普通人群患病率在3~10之间。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多发于学龄期,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
病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的高发病率提示与遗传有关。
2、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特点。癔病患儿几乎都是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的,诸如自尊心受到挫折,人格遭受侮辱,家庭不和,父母冲突,父母精神异常,父母对孩子态度生硬,同学之间的纠纷等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也易导致本病发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患儿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某些躯体疾病、疲劳、睡眠不足、健康状况不良等原因也容易促发本病。
集体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计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这种现象尤以女孩多见。
3、儿童多为原始应激反应:兴奋性反应(哭闹、狂笑、烦躁等),抑制性反应(木僵、嗜睡、瘫痪、失语等),退化性反应(幼稚行为等)。在成人被认为是有目的反应,在遇困境时癔症发作以求摆脱困境。
癔病是大脑皮质遭受强烈或持续刺激而引起的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机能失调。
临床表现
1、分离性癔病:常见症状有: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药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一阵阵换气过度、出汗、唿之不应。情绪变化激烈,伴有戏剧性表情或夸张动作。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发作后有部分遗忘。
2、转换性癔病:表现为:感觉言语障碍:有失明、失聪、失音、口吃、声嘶等。癔病性弱视是指由癔病引起的视功能障碍,其特征为情绪冲动后发生,多表现为黑朦,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复视、色视、色盲及幻视等。
3、痉挛发作:或四肢直挺,或角弓反张,或捶胸顿足。发作中无摔伤、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和缺氧等。面色如常,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其与癫病发作有显着区别。
4、瘫痪:多见双下肢同时瘫痪,亦有上或下肢单瘫。但是,患儿的肌张力和被动抵抗力都存在,提示无神经受损迹象。在不同的发作过程中,瘫痪部位会出现变化。发作和好转都比较突然。
5、步态异常:晕倒虽自诉什么也不知道,但倒下动作缓慢,多发生在没有危险的平地或床上,所以很少引起自伤。有的先有爆发情绪(如大哭、大笑),有的则同时出现痉挛发作。发作时间有长有短,通常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2、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3、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4、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诊断
1、具有分离型或转换型癔症的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依据。
3、有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显联系(即使患儿否认这一点)。
须与癫痫发作、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治疗
发作时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如:
1、消除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等不良暗示作用。
2、消除紧张和焦虑气氛,不表示过分的关切和照顾。不作无必要的医学检查,以免强化其症状发作;
3、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电刺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方法,既起良性暗示作用,又改善发作后的头晕、头痛,心悸、肌肉酸痛、焦虑等症状。
治疗应注意治疗个体化,即根椐患儿的个性、心理特点、病因、患儿所处的环境制定治疗方案。
对癔症精神症状明显或痉挛发作者可予地西泮或小剂量新型抗精神病药。 10岁以下患儿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巩固病情,使病症发作习惯化。
应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疾病,将与本病有关的知识教给儿童,使其了解本病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失调所致发作性症状是暂时性的脑机能障碍,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还要使患儿了解癔病发作与本人情感体验有关,使之认识到某些性格特征与发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防止发作的措施因人而异,如有的儿童在发作前常有某些症状,此时,可使其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有举的事,或暂时离开当时环境,以改变心境,这样常能防止发作。平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防止发作也有一定意义。此外,如能使儿童认识并有意识地注意发行自己的不健康性格特征,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冲突和挫折,地于彻底治疗本病有更重要的意义。
做好患儿周围人如同学、亲属等人的工作,也是治疗本病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向他们介绍本病的特点,解除对本病的顾虑,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尤其在病人发病时,要避免周围人造成的过分紧张及过分关心的不良的影响。
对癔症集体发作应予集体心理治疗, 按病情、年龄及文化程度将患儿分成小组,选择集体游戏、讲座等形式,说明病因,消除紧张情绪,缓解躯体不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6 04:35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包括转换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两者形式。普通人群患病率在3~10之间。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多发于学龄期,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
病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的高发病率提示与遗传有关。
2、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特点。癔病患儿几乎都是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的,诸如自尊心受到挫折,人格遭受侮辱,家庭不和,父母冲突,父母精神异常,父母对孩子态度生硬,同学之间的纠纷等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也易导致本病发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患儿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某些躯体疾病、疲劳、睡眠不足、健康状况不良等原因也容易促发本病。
集体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计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这种现象尤以女孩多见。
3、儿童多为原始应激反应:兴奋性反应(哭闹、狂笑、烦躁等),抑制性反应(木僵、嗜睡、瘫痪、失语等),退化性反应(幼稚行为等)。在成人被认为是有目的反应,在遇困境时癔症发作以求摆脱困境。
癔病是大脑皮质遭受强烈或持续刺激而引起的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机能失调。
临床表现
1、分离性癔病:常见症状有: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药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一阵阵换气过度、出汗、唿之不应。情绪变化激烈,伴有戏剧性表情或夸张动作。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发作后有部分遗忘。
2、转换性癔病:表现为:感觉言语障碍:有失明、失聪、失音、口吃、声嘶等。癔病性弱视是指由癔病引起的视功能障碍,其特征为情绪冲动后发生,多表现为黑朦,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复视、色视、色盲及幻视等。
3、痉挛发作:或四肢直挺,或角弓反张,或捶胸顿足。发作中无摔伤、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和缺氧等。面色如常,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其与癫病发作有显着区别。
4、瘫痪:多见双下肢同时瘫痪,亦有上或下肢单瘫。但是,患儿的肌张力和被动抵抗力都存在,提示无神经受损迹象。在不同的发作过程中,瘫痪部位会出现变化。发作和好转都比较突然。
5、步态异常:晕倒虽自诉什么也不知道,但倒下动作缓慢,多发生在没有危险的平地或床上,所以很少引起自伤。有的先有爆发情绪(如大哭、大笑),有的则同时出现痉挛发作。发作时间有长有短,通常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2、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3、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4、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诊断
1、具有分离型或转换型癔症的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依据。
3、有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显联系(即使患儿否认这一点)。
须与癫痫发作、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治疗
发作时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如:
1、消除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等不良暗示作用。
2、消除紧张和焦虑气氛,不表示过分的关切和照顾。不作无必要的医学检查,以免强化其症状发作;
3、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电刺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方法,既起良性暗示作用,又改善发作后的头晕、头痛,心悸、肌肉酸痛、焦虑等症状。
治疗应注意治疗个体化,即根椐患儿的个性、心理特点、病因、患儿所处的环境制定治疗方案。
对癔症精神症状明显或痉挛发作者可予地西泮或小剂量新型抗精神病药。 10岁以下患儿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巩固病情,使病症发作习惯化。
应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疾病,将与本病有关的知识教给儿童,使其了解本病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失调所致发作性症状是暂时性的脑机能障碍,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还要使患儿了解癔病发作与本人情感体验有关,使之认识到某些性格特征与发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防止发作的措施因人而异,如有的儿童在发作前常有某些症状,此时,可使其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有举的事,或暂时离开当时环境,以改变心境,这样常能防止发作。平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防止发作也有一定意义。此外,如能使儿童认识并有意识地注意发行自己的不健康性格特征,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冲突和挫折,地于彻底治疗本病有更重要的意义。
做好患儿周围人如同学、亲属等人的工作,也是治疗本病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向他们介绍本病的特点,解除对本病的顾虑,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尤其在病人发病时,要避免周围人造成的过分紧张及过分关心的不良的影响。
对癔症集体发作应予集体心理治疗, 按病情、年龄及文化程度将患儿分成小组,选择集体游戏、讲座等形式,说明病因,消除紧张情绪,缓解躯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