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4: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7 06:18
儿童情绪障碍中的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由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转换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两种形式。据统计,普通人群患病率在3%至10%之间。在儿童群体中,癔症特别青睐学龄期女童,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往往高于城市,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集体癔症的发作频率更高。
儿童癔症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联,且患者性格上常表现为情感丰富,夸张并富有幻想。情绪因素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等,以及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儿童癔症患者性格特点包括情绪不稳、反复无常、易受暗示等,过去引发过发作的情境、事物或谈话内容都可能成为暗示诱因。身体状况如体弱、疲劳、睡眠不足等也容易引发发作。
集体发作往往在集体环境如教室、操场或医院中出现,可能是由考试压力、教师严格、疫苗接种、同伴的疾病影响等引发的集体性恐惧和焦虑。同时,宗教迷信活动、灾难事件、战争等也可能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儿童癔症发作可表现出原始应激反应,如兴奋、抑制或退化性行为。分离型癔症表现为情感暴发,如幼儿期的大哭大闹、四肢失控,较大儿童的冲动行为等。转换型癔症则以痉挛、瘫痪、失声等症状为主。癔症的共同特征包括症状无器质性基础、症状变化迅速且反复、自我中心、暗示性强等。
诊断癔症需根据临床特征,排除器质性病因,确认与心理或情绪因素的关联。治疗上,需要个性化,如心理治疗、消除负性心理因素、改善环境,以及针对症状的暗示治疗、行为疗法和针灸等。药物治疗仅在精神症状明显或痉挛发作时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以减少暗示作用。对于痉挛发作等状态,针灸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过去的文献多称为儿童神经症(childhood neurosis)。由于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明显差异。此类障碍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神经症无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