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4: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5:24
赫尔系统行为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基于一个公式:Ser(反应潜能)=K(诱因动机)×D(内驱力)×H(习惯强度)。习惯强度,用sHr表示,指的是神经冲动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传递的力量,它是学习过程中关键的因素之一。赫尔强调,学习的有效性与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紧密关联密切相关。如果感受器的活动和效应器的活动频繁同步,那么这种反应的倾向会被加强。
习惯强度的形成不仅受时间因素影响,还与强化的强度和间隔有关。强化的次数和质量越高,习惯强度的提升就越明显。然而,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对习惯强度有负影响,即强化时间越长,习惯的形成效果会减弱。赫尔的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内在驱力的减弱来实现的,只有在个体得到强化后,其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才会被巩固,形成学习反应。因此,赫尔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内驱力减弱理论。
尽管赫尔理论存在将学习简化为习惯形成机制的局限,但它在解释非认知行为模式的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价值。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行为的习得和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赫尔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另一种是进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的联结,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