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22: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9:27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等同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甘肃、青海的古羌人群体。起初,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后逐渐南迁,最终在澜沧江流域找到了新的家园。拉祜族的服饰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主要聚居地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以及邻近的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核心区域。拉祜族在国际上也有所分布,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地有大约16万的同胞。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早期由于缺乏文字,直到20世纪初,传教士尝试用拉丁字母创制文字,但未能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发展了新的拼音文字,以适应文化表达的需要。
经济上,拉祜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旱谷、水稻和玉米。同时,他们还发展了农机制造、制糖、制茶和采矿等地方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他们自称“拉祜”,分为黑拉祜、黄拉祜、白拉祜等多个支系,有“史宗”、“野古宗”等多种历史称谓。1953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成立,正式将民族名称统一为“拉祜族”,这一名称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9:30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等同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甘肃、青海的古羌人群体。起初,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后逐渐南迁,最终在澜沧江流域找到了新的家园。拉祜族的服饰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主要聚居地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以及邻近的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核心区域。拉祜族在国际上也有所分布,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地有大约16万的同胞。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早期由于缺乏文字,直到20世纪初,传教士尝试用拉丁字母创制文字,但未能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发展了新的拼音文字,以适应文化表达的需要。
经济上,拉祜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旱谷、水稻和玉米。同时,他们还发展了农机制造、制糖、制茶和采矿等地方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他们自称“拉祜”,分为黑拉祜、黄拉祜、白拉祜等多个支系,有“史宗”、“野古宗”等多种历史称谓。1953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成立,正式将民族名称统一为“拉祜族”,这一名称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