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5: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2:54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1、中枢性病因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它部位。三叉神经痛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有扳机点、抗癫痫治疗有效、加之在疼痛发作时中脑处记录到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均支持中枢性病因学说。但此学说难以解释临床所见的许多现象。
2、周围性病因即病因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文献报告多倾向于周围病变,有以下学说:
①机械性压迫或牵拉三叉神经根,主要是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
②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
③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
④家族性三叉神经痛。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三叉神经痛的危害
1、长时间的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可引起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
2、三叉神经痛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强,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3、三叉神经痛病人时常心情焦虑,很容易烦躁,许多患者的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悲观失望,不能忍受其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会使病人表情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
1、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为骤然发生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一二分钟而骤然停止。
2、三叉神经痛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可呈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让患者感到痛不欲生。
3、患者有触碰点,触碰面部某一部位可诱发疼痛,多在鼻翼旁、上唇及牙齿等处,一触即发,以致患者不敢洗脸、刷牙、理发、吃饭和说话等。
4、痛性抽搐: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
5、伴发症状:面部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结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粘膜充血、流涕。
鉴别诊断
1、舌咽神经痛
部位:一侧舌根、软腭、扁桃体、咽、耳道深部。
2、蝶腭神经痛(Sluder神经痛)
疼痛自鼻根开始,主要分布于下半面部,产生眼球、鼻、上齿、颧、腭、咽部不适,还可向颈、肩和上肢扩展,无触发点。
3、三叉神经炎
可因感冒、邻近组织炎症、糖尿病、中毒等引起。
疼痛为持续性,有时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4、不典型面痛
部位难以准确确定,性质为“麻木痛”、“烧灼痛”、“蚁走感”,常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不会因轻微碰触激发疼痛。
疼痛多为持续性,程度可有起伏,但很少有间歇期。
多见于年龄较轻的女性。
5、其他:牙痛,疱疹后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的颅内段解剖
走行:从桥脑基底与脑桥臂之间发出,斜向上方走行至岩尖,为硬膜形成的Meckel腔所包绕,由此进入中颅窝,此处岩骨表面形成三叉神经压迹。
分支的位置关系:感觉根中第三支位于下外侧,第一支位于上内侧,而第二支位于二者之间,三支间有诸多吻合。运动根位于第一支的内上侧。
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剖面呈椭圆形,椭圆长轴与身体长轴的夹角为10~80 °,多为40~50°之间。
三叉神经入桥脑处有大约15支小的神经根(motor或abberant sensory rootlets),有时术中不易辨认清楚感觉和运动根,感觉根按照三支的位置关系进入三叉神经的三支。
很多时候,小脑形成的局部唇样突起会影响三叉神经入脑干连接处(root entry zone,REZ)的显露。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
初期发病首选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责任血管
①小脑上动脉(55%),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根部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脑前下动脉(30%),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 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③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
④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理论基础: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感觉根进入脑干段受到搏动性压迫所致。REZ
区对搏动性和交叉性血管压迫特别敏感,而该段以外的周围神经因有神经膜细胞包裹而不易发生微血管压迫性疼痛。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动脉移位或延长,血管压迫REZ区,此区为三叉神经的Schwann细胞在脑干处的终止,在中枢和周围髓鞘之间形成0.5~25px的无髓鞘袋,仅被少突胶质细胞缠绕。微血管的压迫使REZ的神经纤维之间形成伪突触,导致传导短路。
手术步骤:患者侧卧位,外耳道水平做长约125px的弧形切口,分离枕部肌
肉,暴露颅骨的范围向上至横窦以上,向外至乙状窦以外。露骨钻孔,骨窗形成,2.5×62.5px大小以内;硬膜以乙状窦侧为基底,弧形切开。脑板牵开小脑上外侧,CPA池充分放液。沿小脑外侧向深方探查,锐性分离蛛网膜,小心保护面听神经,岩静脉尽量保留。调整显微镜深度,锐性分离蛛网膜,清晰暴露三叉神经REZ及其周围血管,小心辨认责任血管(offending vessels),多为动脉,最常见SCA,其次为AICA,有时为基底动脉,甚至PICA;偶为静脉压迫,静脉最常见为岩静脉分支。充分松解神经与血管间的蛛网膜,适当大小的Teflon棉垫于二者之间。
手术疗效:早期手术效果在患者麻醉清醒后面部疼痛即消失,多数报道近期
有效率为82~95%。约有40的患者在术后几周内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2~8周内缓解。
术后复发:在3~10%之间,术后复发多发生在手术后头1~2年内,术后5
年复发率在2%以下,术后10年复发率在1%以下。
复发的影响因素:三叉神经REZ有动脉压迫者不易复发,术中未发现有动
脉压迫或压迫血管为静脉者,术后复发率高。病史在7年以下的患者手术疗效好,大于7年者容易复发。女性容易复发。多分支受累比单个受累效果差,但与侧别无关。既往三叉神经手术史也是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往曾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根切断术或伴有感觉障碍者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