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中物理”看待“认识自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5: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2:40
认识你自己!
——这是一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
这句话只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但是箴言并没有说明“ 前因后果 ”。
前因 :为什么要“认识自己”、目的是什么
后果 :用什么方式、借助什么工具来达成“认识自己”
我这次打算借助自己学过的“初中物理”,来简化理解“认识自己”的概念,让“看似虚无缥缈的哲学理论"也能有载体,来帮助自己找出“认识自己”的“前因后果”。(原谅我是个理科生,觉得初中物理还算好理解的,文科生看到这不会想打我吧!)
一 用“初中物理”来类比解读,能有哪些新理解?
牛顿力学、“认识自己”这件事,两者之间,我认为有一种共性:
两者都真实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借助外物、实验现象来帮助理解它们的存在。
所以,试着借助已有的更广为人知的内容帮助理解。
传说重力的发现是因为苹果砸到树下的牛顿,但我看了一本简短的《牛顿传》,发现传说只是传说,不是事实,小时候听听传说可以简化历史、帮助理解与记忆,但长大后我们不能仍认为传说是真实的,要及时的了解历史,把以往错误的认知更新。具体的力学发展过程、传记内容,我都不详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找书了解历史。
在牛顿把力学理论著书之前,人们对于重力的存在仍是朦朦胧胧,即使现在的我们学过物理,知道重力的存在,依然是看不到它、摸不到它,只能借助种种道具的实验与现象,证明它的存在,让我们间接的知道,它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它...
比如,
大坝蓄水,把水的重力势能囤积起来,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转换为动能用来发电
推算出万有引力,以及第一、第二宇宙速度,可以发射不同轨道、不同功能的卫星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或惰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F=ma或a=F/m,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收到的作用力成正比
“认识自己”的过程,现在也可看作处于“力学”最开始的一种阶段,它真实存在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理论多样但也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只有更多人理解才能进一步发现它的作用以及找出应用它的方法。
或许,
“认识自己”也有重力势能,可以逐渐的“发掘认识”,会在积蓄一定水平后再释放出力量
“认识自己”也有万有引力,不管做什么事,会发现还是围绕着“认识自己”这个核心在兜兜转转
“认识自己”也会形成惯性、会有惰性,会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再变化,需要有新的外力加入才会改变状态,被动的看可能是助力、可能是阻力,但我们可以主动一些去寻找助力才行
“认识自己”也有加速度,找到与原来运动方向相同的力,会让认识自己获得更大的成效。这里引入天赋的说法,天赋不是结果,但可以理解为让你做某些事时能有更大的加速度,更容易达成结果。(这一部分可能会另写一篇文章,这里不细说)
以上是把牛顿力学、“认识自己”做了一些类比,作为一种思路,继续进行类比联想应该还可以有新的理解。鄙人不才,仅联想出这么多。
二 “认识你自己”很有必要,但别漫无目的、陷入纠结
不排除有一种情况,很多人把“认识自己”挂在嘴边,只是在跟风,为了装B,再无其他目的。
但如果不是,就不能漫无目的。
个人理解,不必一直纠结着要短时间内、很迅速的完全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可以分出很多方向、也有不同的阶段。
1.不要追求完美主义
“最好”永无止境,“最好”需要积累的过程,洛克菲勒的一封信里说到,“最好”是“好”的敌人。
如果想一步到位,谋划着直达“最好”,或许永远不能迈步,连“好”的结果达不到。
最好>好>不好>无结果。(有反馈无论好坏,都要好过没有行动、没有反馈)
2.“认识自己”的两种方式
可以借助理论,譬如MBTI,理解理论中四个维度的作用,也不要过度深究测试结果,而要看理论最初是如何做出的类型区分。要理解做题的演算过程、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能只是看一下答案就知足了。
可以从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倒推,比如工作中与人沟通不顺畅,可以从外部环境、沟通方、自己三个因素找原因,在自己这部分找原因时,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如何解决,这里也不详细说明。
3.“认识自己”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回自信。
不了解自己,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干扰,会被攀比打击信息,会陷入自我否定....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从自身出发,找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轻易的被外界信息干扰,坚定自己的前进方向与道路。
找回自信,才会更有力量面对生活。
第二阶段,打破幻想。
有了信心之后,又不能盲目自信。
有些事,真的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好的。
不能天真的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啥都能行。
这里要学会量化,学会客观,学会对标外部环境,学会定位。
美洲大陆发现之前的地图,是标尺不正确,地形不正确的半个世界的地图。
那时的航海,都是处于幻想的阶段,拿着错误的地图就出海。
是航海时代,不断地航海探索,修正,打破了原有的幻想,才有了比例尺相对正确、完整的世界地图。
第三阶段,不断更新常识。
时代在变,外部环境在更新。
不能总用以往的常识,作为度量自己的标尺。
要敢于面对真实,面对变化,不要逃避,要选择接纳。
这里说个反例,奶奶在家不看电视不上网很少出门,信息完全闭塞,过年回家了,她会跟我说,听奶奶的话,奶奶都八十岁了,还能骗你么。我心底OS,如果我听你的话,可能我都无法出村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还是我更了解,我会做好我自己的选择的。
三 “ 认识自己”只有一种方式
说到“认识自己”,可能理论工具繁杂多样,不知道哪一种准确。
但我认为,所有的理论都只有一个本质:记录与观察并反思。
不同的理论,只是不同的描述形式,就像描述重量,我们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不同的单位:千克、市斤、两、磅、盎司,但最后还是有了一个统一通用的标准可以换算。
所以,想要“认识自己”,不必纠结于用哪一种理论工具。
我只给一个建议:记日记。
从2017年9月,在圈外开始学“认识自己”到现在,已经在“认识自己”的路上走了17个月。
这算是一些体会与心得,记录的或许仍不全面,但确实是实践后的体会与反思。
想试着降低“认识自己”的门槛,不让它总像讨论哲理一样,绕来绕去让人晕乎乎不知所云。
不知道我的尝试是否成功,期待大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