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3: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3:45
在唐代边塞诗的璀璨星河中,岑参与高适是两位熠熠生辉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如岑参《送人赴安西》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并非单纯追求封侯的功名,而是源于对国家和使命的深刻认同与朴素责任。比如“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的刘项,对秦始皇的反应各异,刘邦的雄心壮志和项羽的挑战权威,揭示了人格差异与命运走向的紧密关联。
关于人物的评价,历史的印记中,如司马迁的笔触,常常通过早期行为窥见其未来。这正如“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古训,提醒我们关注个体潜质和品行的养成。在岑参的文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他与杜甫、高适等人的交往,排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或影响力,而非仅凭文名。比如,杜甫在岑参的文章标题中并未占据显著位置,这可能是基于官位或影响力排序的结果。
题外话,提到高适,他的字是达夫,这在学生时代可能并未引起注意,毕竟还有著名作家郁达夫。这小小的细节,却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多元风貌。总的来说,岑参的诗作以及他与他人的互动,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荣誉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