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2: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21:32
诸葛亮征南中地区,收服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家喻户晓,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为世人称道!可以这么说,南中地区的归化是为蜀汉帝国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后方,是三国时代汉民族对外扩展的有力之举,堪比曹操北征乌环的壮举,甚至可以说是诸葛孔明事业的又一次巅峰!
但是在蜀汉帝国被邓艾偷袭,在生死存亡之际,南方部落为什么没有带兵来救?这个问题看似很奇怪,实际上则反映了客观事实,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来不及
我们都知道,蜀国是被邓艾率一支奇兵,*阴平八百里而成功击败的。说是击败,不如说是主动投降。当时蜀汉的精锐部队都由姜维部署在剑门关一线抵挡魏国。蜀汉帝国到了后期实力最弱,仅有的家当都部署在边境上,内部十分空虚,面对邓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慑是巨大的。兵贵神速,此时若征调姜维部南下已经来不及。成都为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姜维南下打不打得赢不说,成都基本守不住。这样的条件下,南部蛮族即使得到信息愿意派兵驰援,从集结到车发在行军到成都,没有半年是不能的。因为南中地区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险恶,道路崎岖,姜维南下都来不及,更别提孟获北上了。
二、叫不动
的确,诸葛亮七擒孟获,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是这样的个人行为,在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区,既成都平原往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那个时代,基本属于文化经济均十分落后的未开化之地。这个地区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阂,一时半会是很难消融的。诸葛亮征南中,其战略目的也仅仅是安定蜀国后方,不至于发生叛乱。想要他们派兵来援,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时,蜀汉政权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南中个部落很难说对其有多少认同感。再者,诸葛孔明虽智,但此时已作古很多年,孟获本人是否还在也是问题,孟获对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尽,更何况现在也不是诸葛亮当家的那个国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
我们知道,后主刘禅与昭烈帝刘备很大不同,他是一个安乐皇帝。国家的兴衰在他看来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刘禅这个人也可以说有大智慧,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果断放弃北伐的国策,而是内养民力,外修邻里。专心经营国内。对蜀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国后期已经基本尚失竞争力,被另外两者之一灭国是迟早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民力和国力去做无为的挣扎没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刘禅的脑海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爱民的角度讲,刘禅投降的的确确给蜀汉子民留下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要不也没有魏晋时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刘禅,在兵临城下时自然会选择妥协,而不是征召南中蛮兵负隅顽抗!
四、没有用
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没有生效。蜀汉不仅征召了南中蛮兵,而且蛮兵还如期而至,那又怎么样呢?在虎狼似的魏军面前,蛮兵虽勇,恐也无济于事。当年诸葛亮征孟获,七擒七纵,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两者间的实力差距不言而喻,这里面固然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双方军队间从物质、素质到战术上的代际差异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区区几十年,这样的差距很难弥补,更何况这时面对的是比蜀军更强大的魏军。再者,在成都平原,蛮兵失去可以贤淑运用的地形和气候优势,惨败是必然的!所以,来了也没有用。不来才是上策。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吐槽,如果觉得有意思,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