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生产运动延安大生产运动 - 丰硕成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09: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23:54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地区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执行正确的农业生产政策,边区的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显著提高。1941年至1945年间,耕地面积从1213.2169万亩增加至1425.6144万亩,粮食产量从45.586万石增至181.2215万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棉花产量也逐年增长,1941年至1945年间,棉花产量从100万斤增加至350万斤,边区军民的穿衣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牛的数量从15.0892万头增长至20.781万头,羊、猪等数量也有所增加。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进步。边区工业从单一的延长油矿发展为包括造纸厂、肥皂厂、被服厂、工具厂、印刷厂、陶瓷厂、纺织厂在内的77个公营工厂,职工人数达到了12,000多人。私营工业也迅速发展,纺织厂从5家增长至50家,年产量从1,260匹增至1.2万匹;私营煤炭和盐业等也有相当发展。至1943年,边区的许多日用品实现了基本自给。
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活跃。边区政府成立了多家公司,组织土产输出,换取必需品输入,以确保军民供应,稳定边区物价和货币。公营商业、合作商业与私人商业遍布城乡,方便了军民的生产和生活。1943年,延安的店铺从123家发展至473家,新市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运输队的成立、公路和马车路的修建与管理、客店和骡马店的开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农业、工业、商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乡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陕甘宁边区军民为榜样,根据“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方针,在反“扫荡”斗争中,一面战斗,一面生产,达到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目标。仅1943年,晋绥、北岳、太行、太岳、胶东、皖中6个根据地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部队和机关的粮食供应得到了有效保障,蔬菜实现了全年自给,充分展现了大生产运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