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9: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20:03
脑性瘫痪的成因复杂多样,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无法明确具体病因。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其中,产前因素是最为常见的,涉及遗传和染色体异常、先天性感染、脑发育异常或发育不良,以及胎儿期脑缺血缺氧导致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基底节损伤等。
围产期,即分娩前后一周内,脑损伤的风险也很高,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早产儿脑瘫的重要诱因。
在晚期新生儿至三、四岁之间的时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头部创伤和中毒等非进行性脑损伤也是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非直接原因,但它们显著增加了脑瘫的风险,特别是当母亲宫内存在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等状况时,这些潜在危险因素更加突出。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