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9: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45
牵牛子的炮制方法在古代医书中有着详细记载。首先,按照《雷公炮炙论》的指导,需要将牵牛子放入水中筛选,选择沉于水底的颗粒进行晒干。在使用前,还需将挑选的牵牛子舂去黑色表皮。《世医得效方》提到的是直接取其仁,或将生品研成末。《纲目》则建议现代炮制时,先洗净杂质,然后晒干,使用时需捣碎。生品的牵牛子主要用于泻水消肿、杀血攻积,适用于水肿胀满和虫积腹痛等症状。
对于炒牵牛子,古籍中也有多种方法。《史载之方》提到要炒至妙熟,而在《本事方》中,建议使用新瓦先加热至通红,然后将牵牛子放在瓦上自然炒制,保持一半生一半熟的状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和《普济方》则详细描述了炒至黄或焦的过程,并要求分生熟比例使用。《奇效良方》和《串雅内编》则提及炒至微鼓、颜色加深、有香气时取出,确保炒制充分。
现代炮制方法遵循传统,将净牵牛子放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炒制,直到微鼓起并带有一些焦斑,同时散发出香气。炒制后,牵牛子变得易于捣碎,药性变得温和,毒性降低。炒制后的牵牛子适用于消痰涤饮、咳嗽、水肿、二便不通以及气逆喘咳等症状。炒制后的牵牛子需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容器中,以保持其药效。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白色长毛。叶互生,阔心形,全缘;叶柄与总花梗近等长。花序有花1~3朵;萼片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cm,先端尾尖;花冠白色、蓝紫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5~8cm;雄蕊5;子房3室。蒴果球形。种子5~6粒,卵形,黑色或淡黄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种子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1条浅纵沟,腹面接线的近端处有1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浸水中作龟裂状胀破,内有浅*子叶两片,紧密重叠而皱曲。味辛、苦,有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