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龙类早期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8: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1:42
1956年,糙齿龙牙齿化石的发现开启了鸭嘴龙类早期研究的新篇章。随后的1958年,鸭嘴龙属化石出土,尽管缺少完整头颅,但科学家们如雕刻家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和古生物学家Joseph Leidy通过比较和推测,认为鸭嘴龙属可能是四足爬行动物,生活在河岸和水中,以植物为食,前肢和后肢长度相近。Leidy和Edward Drinker Cope都支持这种观点,认为鸭嘴龙类的食性偏向于水生植物,因牙齿和颌部结构的柔弱。
1874年,科普在科罗拉多州发现了柱齿龙化石,首次揭示了鸭嘴龙类复杂的齿系。科普将鸭嘴龙类描述为岸边和水陆两栖的食草者,然而他的研究并不全面,因为标本缺少颌部内侧结构。科普去世后,竞争对手Othniel Charles Marsh继续研究,并沿用了食草理论,直到1922年,鸭嘴龙类化石中发现胃内含物,表明它们可能也食用陆地植物,这挑战了原有的理论。
1942年,理查·鲁尔和尼尔达·莱特的研究*了传统观念,他们认为鸭嘴龙类是水陆两栖且以陆地植物为主食的动物。他们通过比较牙齿排列和生长方式,推测鸭嘴龙类主要以木贼为食,可能还会吃柔软的陆地和水生植物。他们推测鸭嘴龙类拥有发达的颊部肌肉,用于磨碎植物,以及仅能上下运动的颌部,这有助于切割食物。
到了1960年代,John Ostrom的恐龙生理学理论带来了恐龙文艺复兴。他提出鸭嘴龙类是完全的陆栖动物,以坚韧的陆地植物为食,其牙齿结构和胃内含物支持了这一观点。Ostrom认为鸭嘴龙类的进食方式是通过喙状嘴咬断树枝和树叶,这与之前的水生食草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鸭嘴龙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水生食草到陆生食草的转变,科学家们通过化石、牙齿结构和生态适应性分析,逐步揭示了这些恐龙的生活方式和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