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3: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01:46
慢性脾胃疾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虚实交织,其中湿热是实证的一种表现。在湿热症状突出时,治疗应侧重于清热化湿,同时辅以健脾和运化。温胆汤,源于《三因极—病证方论》,主要成分包括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和大枣,原本用于治疗胆寒和惊悸。此方性质平和,灵活性强,可针对虚实寒热等各种证状,老师常用它来治疗脾胃湿热的情况。
温胆汤的药效体现在二陈汤的燥湿化痰和理气和中作用,半夏则有燥湿、和胃、降逆的功效,陈皮则有助于理气和胃。茯苓能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药性,生姜和大枣则助脾和胃,而枳实则能下气消积。竹茹的甘寒可以降逆和胃,清热化痰。整体来看,该方旨在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
治疗脾胃湿热时,需要根据湿与热的轻重程度灵活调整方剂。湿热证常见的症状包括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口粘腻、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针对湿重于热,可加苍术、藿香等;湿热并重时,可调整生姜和大枣,加入黄芩或黄连、茵陈;若热重于湿,宜用芦根清热生津,加莱菔子、焦槟榔以助排泄。其他如伤食、肝郁气滞或脾虚,可分别加相应药物进行调理。
对于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需结合温胆汤进行内外兼治。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部滞留液多且粘性大,这时苍术能芳香化湿、醒脾助运。不过,要特别注意,因湿热性质不同,清热用凉药可能助湿,凉药易伤津液;化湿用温药可能助热,治疗时需细致辨别,用药要恰到好处。一般而言,治疗初期以化湿理气为主,待湿邪去后再加入清热药物。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