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5: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1 00:59
在清朝和明郑时期尚未正式统治龙井地区时,这片土地由台湾原住民大肚王国的甘仔辖·阿拉米领袖管辖。荷兰人统治台湾时,龙井仍保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未归顺明郑,导致双方多次冲突,大肚王国最终分裂,原住民仅限于各分社内的活动。在明郑统治时期,龙井被划归为承天府下的天兴县管辖,后来归属诸罗县水里社,原属猫雾西堡,直到乾隆年间,从猫雾和半线堡划分出大肚堡,雍正元年归属彰邑,作为大肚西堡水里社的荒地。直到光绪元年,龙井区被划分为大肚上、中、下三堡,其中南端部分归大肚下堡,现大致对应龙井区茄投地区和大肚区交界处。
龙井原为拍瀑拉平埔族群水里社的社域。雍正年间,林、戴、石三姓垦户在此购买土地,建立了茄投庄(即今笳投地区),那时它还是未开垦的荒地。清朝开放华南沿海汉人移民后,耕地逐渐扩大,形成了海埔厝约(今龙津里)、山仔脚(今山脚里)和龙目井(今龙泉里)等聚落。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设立涂葛堀支厅。日治时期1920年,行政区划更改,“龙目井庄”因其名称而得名。
明治四十二年,台湾总督府改革地方政制,将原来的二十厅合并为十二厅,龙井区大致属于当时的笳投、涂葛堀、龙目井区。设置了区役场,如笳投区长设于大肚下堡的汴仔头庄,管辖大肚下堡内的笳投庄等。大正九年,龙井区隶属于台中州大甲郡,二战后归属中华民国,改称台中县大甲区龙井乡。1950年废区署后,改为“台中县龙井乡”,2010年随着台中县市合并,正式成为“台中市龙井区”。
龙井区是台湾台中市的市辖区之一,在日治时期之前旧称为“茄投庄”,自清朝领台后,隶属诸罗县水里社,雍正元年归彰邑管辖。直到甲午战争台湾割让予日本后,初设涂葛堀支厅,1920年制度改正时才取庄内“龙目井”之头尾二字而改称为“龙井”,设龙井庄,隶属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10月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日本台湾总督府辖区,改为台中县大甲区龙井乡。1950年废区署后,改为“台中县龙井乡”。2010年12月25日,随台中县市合并而改制为“台中市龙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