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读一篇数学专业文章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4: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20:05
很多人都告诉我们要读书,但是究竟如何深度地读书,才能跳出读仅仅是读的困境,怎样完成从阅读到吸收,再到读后输出的学习过程,对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茫然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读法。
今天中午,我读了一篇《中小学数学》2017年11月(上旬刊)的《从练习课到思维训练课》,我是这样读开始的。
首先,我确认了这篇文章是我想要读并且值得读的。因为我任教的培训学校,很多内容教学内容建立在学校内教学基础之上,处理不好,非常容易上成简单粗暴的练习课,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而思维能力并没有在练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和质变。所以,这个内容对我来说,是需要读的。我需要搞清楚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在怎么想,怎么做,再思考我自己该怎么更好地做。
就是说,面对浩瀚的书海或者各种碎片化文章,我们需要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对象,选择对自己来说对的内容来学习。这需要批判性思维和一定的选择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内容或阅读对象呢?
我以为,这个不是很难判断。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哪些方面比较缺失和急需补充提高,这些缺失并非是靠自觉或自发的体悟能够补救的,那么这些方向和领域,就是适合我们的阅读范围。比如我自己,数学系统理论和心理学较缺失,所以我在认真地攻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
另外,由于培训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授课的对象复杂,加之通常一周一次,密度低。我的授课内容有时是新知识的超前学习,有时又是对旧知的提升和拓展,还有对已有内容的系统梳理。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学情,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什么,我要怎样去识别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怎么样给予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如何把握授课的度,这些,都是我要通过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好了,回到我读的这篇文章吧。这是一篇数学课堂案例式的文章。这类文章对每个数学老师来说,要写出来,都很容易,但要写出深度,却不容易,能有一双慧眼发现平凡中深刻,它需要在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保持教育敏感,有深邃的教育理解和对课堂的价值观。
我先分析它的框架,用笔勾画出作者的论点,有时候我也会把它在文章前面的空白处写下来,看作者是怎样罗列自己的观点,并合理安排这些观点的。观点即是作者的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并列?递进?转折?或者其它。这样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他是怎样将自己的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达清楚的。如果读书时,坚持对阅读内容长期进行这样的分析,可以培养自己的全局观,提高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感知,避免只见树不见林,一叶障目,提高自己概括和提炼思想观点的能力。还可以避免被别人*,而不自知。
就本篇文章来看,它是属于典型的案例型文章。案例文章的行文,通常分为几个版块,每个版块的主题就相当于分论点。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以时间为序的,有以研究进程为序的,也有以内容侧重为序的,等等。
此文有三个版块,即“研究,从原点出发”“改变,才能提出问题”“回顾,总有新的收获”,它是循事物发展顺序,依据课堂活动的进程提炼出来的观点,它概括了这节课的程序及设计这些环节的出发点。
弄清楚了全文的观点和脉络,接下来进入主体部分的阅读。这部分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侧重教学理论,第二、三段落结合理论写对课例内容的思考。
阅读时,我随手拿着一支红笔,之所以用红笔,是因为铅字是黑色,便于区分。以便对重点内容和我感兴趣的句段进行圈点勾画。有时候我还会写上眉批。通常情况下,我会勾画反映作者自己对内容分析的句子。如果作者的想法我没有想到或者他的分析很精辟,我会在下面标上“……”或者“~~”以加深印象。如果个别词句的运用,我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或者用过,我还会把它抄写在旁边以加深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我再次翻看到这个文章时,只需要看旁批,对文章的梗概就会有大致的回顾,而不至于遗忘得过快。
案例文章很多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行文,文章内容会将师生的课堂语言呈现出来,这种行文方式能非常真实地再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像电影片段,通过文字进行再现,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写完每一个教学环节后,作者的“设计意图”这部分文字,是我阅读的重点。它是作者对教学的思考,其课程观、教学观等,以及对教学的理解都能在这里呈现。通常我会多读几遍,并将作者的观点与我自己对这个环节的看法进行对照,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我有哪些没有作者想的深刻的地方。
正文读完之后,通常我会回过头来,对文章中写得精彩的地方,再认真读一遍甚至几遍。这一次读,我的侧重点就是研读它分析它的行文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关注文章语言,遣词造句,句段的打造等。
文章结尾那一段,我会特别仔细地研读。因为结尾这段,有很多写作技巧。是画龙点睛,还是龙头凤尾?是读后让人茅塞顿开?还是云遮雾掩?这一段通常展现写作者的功底和理论素养的格局。数学文章,既要写得有理有据,翔实可考,论证充分,说理严谨,又要具有语言魅力,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写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性思维能力,更要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
如此,读完一篇文章。照此方法,读其它,即会悟出许多写文章和上好课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