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4: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5:51
EBV,全称为嗜淋巴细胞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的研究中被发现。1968年,Henle等人确认了EBV是该疾病病原体。这种病毒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表面具有C3受体,与EBV受体相匹配。病毒的形态在电镜下表现为球形,直径约为150至180纳米。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既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的线性分子形式存在,也可以环状分子形式游离在细胞外。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每种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首先是衣壳抗原(VCA),VCA-IgM抗体在感染初期出现,一般1到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感染的标志。VCA-IgG抗体稍后出现,持续时间长,无法区分新近和旧有感染。早期抗原(EA)分为D和R两种,EA-D有EBV特有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反映近期感染或病毒活跃增殖,峰值在病后3至4周,可持续3至6个月。
核心抗原(EBNA)的IgG抗体在感染3至4周后出现,终生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记。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和膜抗原(MA)同样如此,它们的出现与EBNA-IgG抗体同步,也反映既往感染。这些抗原和抗体的变化,为EBV感染的诊断和追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