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3: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1 18:20
其实咱们中国的古城有很多,除了那几个特别出名的古城以外,还有一些小众古城也很值得一去,像丽江古城、凤凰古城那样的地方,因为当做旅游景点时间已经很久了,商业化也是满满的,但是本篇要跟大家讲的徽州古城是一个很有真实感觉的古城,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立春过后,离春节又更近了一些,徽州古城的中和街上熙熙攘攘,游人如织,门市生意兴隆,赶集购年货的人鱼贯而出,组成一派热闹的街市图景。
八角牌坊(亦名许国石坊)往东100米十字路口的旁边,有一条很少被游人问津的巷子,本地人喜欢称它为南街。若不是难得的有缘人,你可能会轻蔑的在路口探视一下,然后匆忙地打开地图,急切寻找下一处景点了。因为它没有名流的深宅大院,也没有博物馆、纪念馆,更没有值得让你拍摄到此一游的观景台。
如果你选择亲近他,就走进了另一番天地,因为它属于生活,属于记忆。整个街道长不到2里地,是徽州古城一处居民住宅区,离西城墙不远,比起大徽商的斗山街,这里的人们往前数三代,准不是城里人,但此刻他们确是了,这种满足犹如北京皇城根的人们的不屑。每家每户的面积不大,大门也就三米宽,但是房子很狭长,纵深却有二十来米,前厅可以改成迎街的店面,中间是套房,后面还有一处庭院,采光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所以一般会在上面盖间阁楼,随着积蓄的增多,也就把阁楼改成二层的空间,依次类推,就造就了今天开到的碉堡一样的民楼了。这算是有门有户,很是体面的人家了。
街上还散落着所谓几户大宅子,它们多半是公租房,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杂居在一起,共用一间大厨房,共用一间大厅房,每家的灶台也好,餐桌也罢,总是恰如其分的存在于一个角落,彼此互不干涉。沿街也有些小商店,卖些油盐酱醋等家居用品、还有讨孩子喜欢的果糖、开胃丹等小零食。当然还有一些功能区,巷子的路口靠墙的一抹会有一位补鞋匠,然后依次是家理发店、父子照相馆、还有祖传的镶牙、开司米织衣店,娴熟的技艺、固定的客源,俨然成为这里的一处风景,居民们的一种生活。
街坊里的这些民楼紧紧的靠着,绝不留一点空隙,有时为了充分利用好空间,她们没有大户人家才有的严谨、冷漠的墙根并脚,她们就这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天宇和大地之间很好的契合。
建筑的样式造就了生活的模样,也还原邻里关系的气息。叔叔、阿姨,伯伯、婶婶,这些称谓显得那么冠冕堂皇。没有“大头”、“三花”、“小妹”来的亲切,来的由衷的满足。
街坊间的唠嗑也是有出奇的神韵。走在街上,远远的望着走过的妇人,提着嗓门喊着“三花她妈”,对面也应和着,站在十字街口,你一句我一句,从今天出门的巧遇开始,可以聊及七姑八姨。男人们则顾不上这些家长里短,手里端着茶壶,瘫坐在门口的石鼓上,走过几个熟人他们仪式的挥挥手,遇到个说上话,准会装出“老炮儿”模样,指点乾坤,八面来风,一切众生尽运于掌心,来几个陌生的迎合几声,那才叫一个爽快,似乎从此攀上了一位高亲,起码也让别人知道“我是十字街头长大的,你别小瞧我了。”
孩子们的天地就是在迷宫般的街道和巷弄里穿梭,一会在东家的天井下,一会在西家的阁楼上,或是街边靠墙的石墩边,或是后院的菜地里,跳房子、和稀泥、玩滑翔车、捉迷藏、打“菩萨纸”。大人们总是要到吃饭的时候才想起不曾回家的小调皮们,这里的人们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在这里呆久的就学会了大嗓门,隔着房子,站在街*,喊上几声,有时还拌上城里话的音韵平仄。傍晚的余风成了传递的凭借,孩子们其实并没有走远,懂事般迅速的回到家人身边,回到尽管黑暗、潮湿但能感觉到家人心跳的小民楼里。
慢慢的,南街合上了眼眸,悄悄地进入夜的世界。古城里其他街道的喧哗,是属于他们的。南街略显得不识时务,她总是那么固执,像一位老顽童执拗于自己的脾气,即使儿孙们苦口婆心,道尽自己的孝顺,但是儿孙们哪里懂得柳暗花明的世界不在于繁花似锦,寻常巷陌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就不再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