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8: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23:46
MRI造影剂是一种重要的诊断试剂,它通过缩短组织在磁场下的共振时间,增强对比信号,提升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以便准确地识别正常组织与病变部位的差异,反映生物体内部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态。
根据作用原理,MRI造影剂主要分为纵向弛豫造影剂(T1制剂)和横向弛豫造影剂(T2制剂)。T1制剂通过氢核与顺磁性金属离子的直接作用缩短T1,使图像呈现亮色;而T2制剂则通过干扰局部磁性环境的均匀性,使氢质子快速相位化,缩短T2,图像显得暗淡。
按照磁性构成,MRI造影剂可分为顺磁性、铁磁性和超顺磁性三类。顺磁性造影剂如临床上常用的钆类造影剂,如钆(DTPA)系列,如(NMG)2[Gd(DTPA)H2O]的Magnevist,Gd(DTPA-BMA)的Omniscan等,它们在临床应用广泛。
目前,临床实践中已经有六种小分子钆配合物造影剂被用于MRI检查,包括(NMG)[Gd(DOTA)(H2O)]的Dotarem,Gd(HP-DO3A)的Prohance,(NMG)2[Gd(BOPTA)(H2O)]的MultiHance,以及Gd(DO3A-butrol)(H2O)的Gadovist,这些制剂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诊断工具。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