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51
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在执掌政权之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真正兼并六国,同完成了统一大业,在整个统一的过程当中,其实是经历了非常多艰苦卓绝的战役的,在这当中,秦赵之战尤其惨烈,当时除了赵国以外,其他五国都是比较容易攻占的,但是在秦国伐赵期间,赵国整整经历了四代君主的变迁,才最终被秦朝吞并。
在秦赵战役当中,历史上记录比较经典的三场战役,分别是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与亡国之战,在三场战役,在史书上记录的是秦朝灭赵军40万,但是,这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秦军阵亡90余万,死伤过半",在当时,秦军的队伍屡战屡胜,甚至被誉为不败的神话,但是为何实力不强的赵国却能够将秦军的90万精兵尽截杀于邯郸之地呢?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崛起的速度非常迅速,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数量也极为壮观,秦军在杀敌的过程当中显少遇到对手,在秦军的战斗历史当中,除了赵国以外,其余诸侯的军队简直不堪一击,而秦国的统一天下大业当中,一共历经100余年,七国战士有500余万,皆命丧战场,而秦国的军队战死的约200余万人,但是这200余万人当中就有一半以上是赵*队造成的。
秦赵几场比较大的战役进行粗略估算,秦军阵亡将近90余万人,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小战争,死于赵国之手的秦军数量将近100万人,而秦国从商鞅变法,一直到统一六国,除了在消灭楚国时,损失了七万余人的兵力之外,就数和赵国进行战争的损失最大。
那为什么赵国对上秦国这个庞然大物,不仅坚持良久,还能重创于秦?
1. 躲避锋芒,不称王反称臣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缘周王室依然是天下唯一的共主,但是由于实力渐微,而其他诸国实力强劲,自立为王,在公元前325年,秦国也自立为王,成立王国,这就标志着秦国统一天下征程的开始。而在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与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已王自称,来对抗当时的秦国齐国和楚国三个大国,而当时赵国统治者,赵雍认为自国实力不足以称王称霸,所以干脆避其锋芒,不仅没有称王,而是自降身份,主动由王侯变成臣军。
其实,赵雍的一个举措和当年的朱元璋是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的,当年的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方面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积蓄实力,第二方面也能有效地避开大国的锋芒,从此以后赵国就很少参与到诸国的战斗当中,而大国也从来不主动向赵国发起攻击,这就给赵国暗中积存实力提供了必要条件。
2. 调整战略,由南至北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个国家都处于混战的过程当中,国家之间都具有非常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战争频繁,且无法在短期内分出胜负,所以赵雍当时就改变了上一任君主定下得群雄逐鹿中原向南攻占的战略,相反把赵国的军事战略调整了,由南向北进行调整,进攻胡人蛮地,蚕食一些边缘国家的领土。公元前317年,为了收复被秦国占领的国土,赵雍联合韩,魏两国征战秦国。
但是这一场战役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韩国,魏国和赵国出兵10万尽数被秦军击败,而在此战役当中,赵军的精兵强将振宇将近八万余人,这一战役也使得赵国认识到了秦国兵力的强大与联合诸国实力的对比强烈,从此以后就开始安心整合内政,在暗处积蓄实力,哪怕秦国盟攻占了赵国的边境,赵国也没有派兵收复,相反,而是卧薪尝胆,等待时机,积蓄实力。
3. 以退为进,插手别国内政
在公元前315年,由于燕国发生内乱,而此时赵国趁机而上,从外交和军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把燕国的实力削弱了,而另一方面将手伸向了朝政,扶持燕国公子即位,成为燕王,这样能保证两国之间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
当燕国的内乱平定以后,赵国就成了当时最大的受益方,不久之后,秦国由于发生内乱,导致秦武王逝世,而此时秦国各个继承人都在争权夺位,而此时,赵雍又再次利用军事和外交的手段,把当时的秦昭襄王扶持为秦王,这一举措既保证了赵国在进行变法的过程当中,秦国不会向赵国发兵,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两国关系。
而在秦国和燕国内乱之后,各个国家就开始混战了,而此时的赵国居然在这种天下大乱的时候独善其身,从混乱当中摘出来进行变法,其实在战争时代进行变法是比较困难的,哪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是在相对和平的时代才得以开展的,所以能在如此乱世当中还能进行变法,那确实不得不佩服当时赵国了。
4. 进行胡服骑射变法
当时的春秋陷入混战,而诸侯各国没有将赵国放在眼中,对于赵国进行内政变法也有心无力,而此时,赵雍向赵国境内发布胡服骑射的变法法令,在全国范围实行这种变法,其实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北部地区进行过试验了,效果不明显,但是赵雍认为此方法可行,由于赵国的骑兵是采取游牧化的管理,比较松散,所以赵国就学习其对手,胡人军队的*,抛弃其原先毫无纪律性的团队管理方也正是如此,使得赵*队在于北方胡人的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
当时的胡服骑射这种变法,其实给当时的赵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胡服骑射,可以有效地适应和周边国家日益不断的军事争斗,同时还能够解决赵国境内的南北*的局面,由于赵国的北部是以代郡为中心,这一部分的军队主要的文化是戎狄文化,戎狄文化的胡化是比较严重的,而赵国最核心的部位,是在南部,南部是以邯郸为中心,主要以中原文化为主,而由于南北两方的文化不一样,所以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势力的分化,不利于整个赵*事实力和整体国力的提高。
赵雍在上任以后,重用有胡人血液的臣子,所以再加上前任君主的戎狄托孤,所以导致北部外臣一度成了当时君主的左膀右臂,当时的赵雍从赵国的人文现实和军事实力出发,有力的说服了当时的重要臣子们接受胡服骑射变法,而当年的胡服骑射变法主要的内容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所有的赵*队穿着胡服作战,另一方面是赵国的军队进行整体体质的改编,从前以车步兵为主,现在改成骑步兵为主,整体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将南北方的戎狄文化与华夏文化互相进行交融,这样有效地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而第三,在赵国实行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并且根据自身的国情做一定的变更,以军事为主。正是这一次的胡服骑射的变法,。整体上提高了赵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在军事改革上大大的提高了赵国的行兵作战的能力,这也是后来能众创秦兵90余万人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5. 剿灭拦路虎,中山国
中山国作为赵国的国中国,实力强劲,而且中山国的存在,也是导致赵国南北对立和*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当时想要真正的将赵国实力提升起,来一定要结合南北两方,不仅是文化上,而且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定要打通的,说明白一点,就是要把中山国给消灭掉,而胡服骑射能解决的,只是文化上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灭掉,中山国实力又比较强劲,且中山国在国家文化当中是属于比较骁勇善战的胡人文化,具备比较强的作战能力,赵国多次出兵征战中山国都无疾而终,而后,赵国潜伏下来,精心研究对战中三国的策略,经过多年的布局,终于在公元前296年,赵国举国进攻,彻底把中山国消灭了,从这以后,赵雍就将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打通,不久以后各地的交流渐渐畅通起来了,这也为赵国整体的实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语
在赵武灵王的在位期间,不仅推行文化上的变法,同时也着手打通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以此为前提,还消灭了中山国,并且击败了周围的胡人小国,最终顺利的统一了赵国的南北两方,完成了整体赵国的统一,同时还不断向周围小国拓展,这些举措对日后的对抗秦国的实力储备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上位,又继续推行上一任君主的变法之行,不仅积蓄了国力,同时也使得赵国朝堂上君臣一心。
由此看来,赵国打败秦国不灭神话的这些战役,绝对不是出于偶然了,而这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最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是从此战役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