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08
本次展出的高温色釉主要有红、酱、黑、青四色。
1 红釉:
“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启事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窥天外成》成书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
⑴历史及烧制方法:
铜红釉的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釉,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烧制难度极大,对窑室气候敏感度高,质量不稳定,成为“火的艺术”。这与“钧红”不同。“钧红”红中带紫,工艺上需两次烧成。
名目混杂,称“祭红”或“霁红”,“宝石红”(釉色如闪闪发光的红宝石)等等。烧制工艺复杂,传世量少,极为名贵,有“永器鲜红为贵”一说,与“祭(霁)蓝”是对比色,多用于祭祀用具。霁是古语,雨或雪后初晴的意思,因该釉颜色鲜艳夺目,娇嫩欲滴,颇似雨雪后初晴时的云霞,故得此名。色泽细腻中透着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致的气质,深受皇室喜爱。
红釉特点为:胎质细腻,胎体薄轻,红色鲜丽匀润,釉质晶莹,透明如玻璃。永乐红釉暗花高足碗为代表,内壁白釉暗龙纹,碗心刻篆书“永乐年制”,多为双行,外壁釉鲜红,形体秀美,庄重。
另:康熙年间也有一种霁红釉,是一种纯粹的深红色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橘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霁。首博有一对康熙霁红霁蓝瓶。
名词解释: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① 忘了名字了
铜红釉对窑室气候敏感,铜离子在高温下挥发,所以会出现红釉不匀,淡红晕开状,有红色小点,类似于康熙的豇豆红。但永乐帝认为其色不正,所以弃用。首博四楼恰好藏有一只康熙豇豆红的碗,两相比较,还真有相似之处。关于豇豆红的介绍留到后面说。
② 釉里红点彩纹碗:
这只碗最大的特点在于点彩这种加工工艺:用毛笔或筷子蘸铜红料,在器物外壁釉下随意点点画画,故称点彩,花纹貌似漫不经心信手涂来,颜色深浅大小不均,毫无章法,却有自然独特的韵味,比刻意描画更胜一筹。(首博常展瓷器特辑中会介绍与之相关的撒蓝釉)
③ 釉里红赶珠龙纹碗:
釉下有龙两只,五爪,龙头有角和须,形象威武豪放,有气势,唇上翻,发上飘,爪有力。空隙饰朵云纹,外底心有双圈刻印,红釉色不正,红中偏灰,未有传世。
2 紫金釉:
初见时觉得像酱釉,到四楼一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义词。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颜色非常少见,像柿黄或芝麻,是一种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它的历史很悠久,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现,东汉时盛行。看到一本书上说,“紫定”(定州窑)就是酱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红色,也叫“定州红瓷”。关于永乐紫金釉没有直接记载,倒是提到过洪武年间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础上烧成的,色调似僧衣,故称“老僧衣色”。
3 青釉:
⑴历史及烧制方法:
青釉瓷是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以铁为着色剂,CaO氧化钙为助溶剂。颜色丰富多样,名称也比较乱,因为中国古代将青色,绿色,蓝色统称为青色。
⑵典型器物:
这次只展出了一件青釉瓷品:仿龙泉青釉净瓶:
形似宝塔,呈橄榄绿色,颜色有剥落。虽说是仿龙泉窑,但似乎不是龙泉窑的正色。最常见的龙泉窑都是温润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这么深的橄榄绿。
查了一下仿龙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种之一,永乐仿烧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多有小气泡及垂流现象(可以想象一下烛泪,但好的垂流不会有很明显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匀,釉面玻璃感强,色泽较重,具有摹仿宋元龙泉的效果。
4 黑釉:
见过大汶口薄如蛋壳的黑陶,黑釉还是头回见。
⑴历史及烧制方法:
黑釉烧制始于东汉早期越窑,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常见色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铁占8%-10%。如果把釉层加厚到1.5mm,釉色就变成黑色了,实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碱釉两种,如果按颜色分,还有兔毫等。
⑵典型器物:
① 黑釉三足双耳炉:
外壁通黑,内涩胎(猜为未上釉的胎体),双鱼形耳(和象耳什么区别?)。外腹白书,表明为永乐二十年祭祀专用。
② ;黑釉四方盖盒:
薄处呈褐色,继承了洪武年间黑釉戗金器的制法。戗金工艺待查,记忆里为在器物表面刻花纹,在纹路里贴金线。发现盒子的边缘泛红,应该就是金了。 工艺是宋代的新创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针刻,作法是用特别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金、银粉。填金的称之为戗金,填银的称之为戗银。戗金银法在《辍耕录》中记载得很详细:“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木,或花竹翎花,或厅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试牢实,但着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内烧灰,坩埚内熔锻,浑不走失。”明代戗金工艺已非常成熟。
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