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3: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3:51
秦作睿致力于编组站自动化研究,为国内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国后,他积极倡导苏联经验的引进,并组织出版了“铁路车站与枢纽”等教材。六十年代,他多次赴东德、匈牙利参加交流活动。七十年代,他作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先行者,发表了关于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程序设计的研究论文,为编组站自动化开辟了道路。他研究并完成了驼峰溜放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推广至铁路运输设计及生产现场,并研发了丰台西站自动化驼峰作业应用软件,成为全路最早通过现场测试的系统。1979年,他参与中日铁路技术合作中国专家组,负责编组站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经过长期应用和调试,他研制的现代化驼峰设计优化软件在1985年通过铁道部组织的鉴定,并于1986年获得铁道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随着改革开放,秦作睿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他先后参与了与日本、比利时、国际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国际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委员会委员。他发表了“编组站自动化”、“自动化驼峰点式控制方式的数学模型”等研究成果,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领域,并培养了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在驼峰解体车辆溜放速度控制、驼峰平纵断面优化设计等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出版了《铁路编组站作业自动化》等著作。
1986年,秦作睿创建了交通运输系统模拟中心,积极参与综合交通研究。他作为运输系统模拟中心主任,与日本海外铁道协力协会合作,建立运输系统模拟中心,推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应用。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指导他们对运输系统模拟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他培养出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在多个项目中发挥作用,包括列车运行调整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铁路编组站集结策略优化、驼峰车辆溜放速度联控技术、铁路编组场驼峰设计自动化系统、铁路运输客票发售系统等。
面对20世纪80年代公路与民航运输系统的发展压力,秦作睿教授提出了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基于我国国情和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强调无污染、低能耗的轨道交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秦作睿在科学研究与开发项目中,始终亲力亲为,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他不仅亲自参与程序编写和系统设计,直至晚年仍能进行代码修改和功能扩充,而且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耐心审阅论文初稿,传授经验,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鼓励学生向老一辈专家请教,培养了14名博士生和近30名硕士生,他们活跃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各个岗位,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秦作睿,枢纽站场设计研究技术专家,我国铁路运输管理工程学科带头人,从事铁路运输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铁路驼峰设计、编组站能力计算、列车运行自动调整、综合交通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运筹学理论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铁路运输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