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9:59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足部畸形。表现为拇趾外撇(15°),内侧膨大凸起(骨赘形成),整个脚出现三角形或扇形的变化,内侧骨凸处因与鞋摩擦而成拇囊炎。严重者可产生足底增厚的疼性胼胝(茧子),拇趾以外的其它足趾也相继变形,趾间或趾面摩擦疼痛。
不同于多数骨科疾病,大都有个明确的病因、时间,拇外翻总是悄悄的来。本来漂亮的脚趾,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慢慢的就起了变化,而且,越来越严重。买鞋、穿鞋变得困难;固定的或游走的疼痛,使得举步维艰。
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对拇外翻有不同的俗称:大脚骨、大骨拐等等,说明人们早已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是,以前为什么很少重视,很少就医呢?原因多种:拇外翻有遗传性,家族中许多人都有拇外翻习惯了;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局限,脚疼就少活动忍了;明明很痛苦,想治疗,但苦于经济压力放弃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活动、休闲活动的普及,一双健康的足就显得格外重要,患者迫切希望对拇外翻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确实,50―80的拇外翻是天生的,这就是其病因之一,遗传性。但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拇外翻了,相反,刚出生的孩子的拇趾甚至有些内翻,那么,怎么以后就长成外翻了呢,发病率甚至达到女性人口的20或更多(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5倍)?这是因为人体的结构是复杂的,任何一种结构上的先天缺陷,都会在以后的成长或生活过程中表露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疾病。
拇外翻就是这样,在跖骨、关节的发育上出现了异常。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穿鞋。穿窄小和高跟的鞋子,使得足的形状和负重点变得异常(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增加5倍),肌腱轴线偏移,韧带失去平衡,导致变形。穿高跟鞋的年龄越早,影响越大。其他,如外伤、神经病变、关节病变等,都可能造成拇外翻畸形。
拇外翻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从病理上分析,至少有10种以上的变化:
1、拇趾的外翻。
2、骨赘及拇囊炎。
3、外侧结构挛缩。
4、第一跖骨内翻。
5、关节面偏斜。
6、拇指外旋。
7、拇趾间外翻。
8、第一跖楔关节不稳。
9、跖趾关节骨关节病。
10、拇外翻并发畸形与病变:拇趾的皮神经炎、趾间软鸡眼、足底胼胝体及足底疼、小趾骨赘形成、第2―5趾的继发畸形等。每一个病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
那么,面对这么复杂的病变,医生是怎样决策的呢?首先是一个细致的询问,除了了解病因、发病过程,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对治疗的期望等都是医生决策的依据。接下来会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不只是外翻的拇趾,还要查整个的下肢、脊柱,必要时还要进行血管、神经功能的测试。
负重的标准正侧位X光片是必须的,有时还要拍斜位片和籽骨的轴位片,然后对X线片足的影像进行精确的测量。根据检查及X线片测量结果,医生通常会把拇外翻做一个程度的判断,一般分轻、中、重度三种类型,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分型,选择治疗方案。
几乎所有的病人,初次就诊的时候,最关心的是治这病能不能不开刀。可以不开刀,但是,效果往往不好,可能会延缓,但阻止不了畸形的发展,更未见治愈。手术是治疗拇外翻有效而且可靠的方式。
实际上,100年前,当我们还在把女孩子的脚裹起来,变成“三寸金莲”的时候,西方已经在研究拇外翻了。要让这种变形的脚趾回复它的原状,解除脚趾变形带来的痛苦,他们发明了许多手术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71年Heuter的跖骨头部分切除术,1904年的Keller的拇趾近节趾骨部分切除术,这些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拇趾跖趾关节置换手术;
1923年Sliver的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术,1928年Mcbride的软组织松解关节囊紧缩术,这些已经成了几乎所有拇外翻手术的基本步骤;1921年的Hohmann的跖骨头下外移截骨术,1963年的Wilson的跖骨颈部斜行外移截骨术,是现在微创截骨术的基础。
一般来讲,拇外翻手术分成几个大的方式:
1、软组织手术:适合轻度的拇外翻,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其他的手术使用。
2、截骨矫形手术:适合关节功能良好的大部分拇外翻患者。
3、关节成形手术:适合有关节病变的老年拇外翻患者。
4、关节融合手术:适合关节有病变的较年轻的拇外翻患者及跖楔关节不稳的患者。
5、关节置换术:适合关节有病变的拇外翻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是一种单独的方法,也可能需要几种方式的组合,这就是个体化的治疗。
手术仅仅是拇外翻治疗的第一步,手术后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医生会告诉病人康复的方法,但具体实施主要靠患者本人,这需要一些毅力和耐心。手术的成功是正确的手术方法、精准的手术操作、规范的康复锻炼三者的结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9:59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足部畸形。表现为拇趾外撇(15°),内侧膨大凸起(骨赘形成),整个脚出现三角形或扇形的变化,内侧骨凸处因与鞋摩擦而成拇囊炎。严重者可产生足底增厚的疼性胼胝(茧子),拇趾以外的其它足趾也相继变形,趾间或趾面摩擦疼痛。
不同于多数骨科疾病,大都有个明确的病因、时间,拇外翻总是悄悄的来。本来漂亮的脚趾,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慢慢的就起了变化,而且,越来越严重。买鞋、穿鞋变得困难;固定的或游走的疼痛,使得举步维艰。
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对拇外翻有不同的俗称:大脚骨、大骨拐等等,说明人们早已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是,以前为什么很少重视,很少就医呢?原因多种:拇外翻有遗传性,家族中许多人都有拇外翻习惯了;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局限,脚疼就少活动忍了;明明很痛苦,想治疗,但苦于经济压力放弃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活动、休闲活动的普及,一双健康的足就显得格外重要,患者迫切希望对拇外翻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确实,50―80的拇外翻是天生的,这就是其病因之一,遗传性。但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拇外翻了,相反,刚出生的孩子的拇趾甚至有些内翻,那么,怎么以后就长成外翻了呢,发病率甚至达到女性人口的20或更多(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5倍)?这是因为人体的结构是复杂的,任何一种结构上的先天缺陷,都会在以后的成长或生活过程中表露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疾病。
拇外翻就是这样,在跖骨、关节的发育上出现了异常。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穿鞋。穿窄小和高跟的鞋子,使得足的形状和负重点变得异常(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增加5倍),肌腱轴线偏移,韧带失去平衡,导致变形。穿高跟鞋的年龄越早,影响越大。其他,如外伤、神经病变、关节病变等,都可能造成拇外翻畸形。
拇外翻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从病理上分析,至少有10种以上的变化:
1、拇趾的外翻。
2、骨赘及拇囊炎。
3、外侧结构挛缩。
4、第一跖骨内翻。
5、关节面偏斜。
6、拇指外旋。
7、拇趾间外翻。
8、第一跖楔关节不稳。
9、跖趾关节骨关节病。
10、拇外翻并发畸形与病变:拇趾的皮神经炎、趾间软鸡眼、足底胼胝体及足底疼、小趾骨赘形成、第2―5趾的继发畸形等。每一个病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
那么,面对这么复杂的病变,医生是怎样决策的呢?首先是一个细致的询问,除了了解病因、发病过程,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对治疗的期望等都是医生决策的依据。接下来会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不只是外翻的拇趾,还要查整个的下肢、脊柱,必要时还要进行血管、神经功能的测试。
负重的标准正侧位X光片是必须的,有时还要拍斜位片和籽骨的轴位片,然后对X线片足的影像进行精确的测量。根据检查及X线片测量结果,医生通常会把拇外翻做一个程度的判断,一般分轻、中、重度三种类型,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分型,选择治疗方案。
几乎所有的病人,初次就诊的时候,最关心的是治这病能不能不开刀。可以不开刀,但是,效果往往不好,可能会延缓,但阻止不了畸形的发展,更未见治愈。手术是治疗拇外翻有效而且可靠的方式。
实际上,100年前,当我们还在把女孩子的脚裹起来,变成“三寸金莲”的时候,西方已经在研究拇外翻了。要让这种变形的脚趾回复它的原状,解除脚趾变形带来的痛苦,他们发明了许多手术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71年Heuter的跖骨头部分切除术,1904年的Keller的拇趾近节趾骨部分切除术,这些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拇趾跖趾关节置换手术;
1923年Sliver的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术,1928年Mcbride的软组织松解关节囊紧缩术,这些已经成了几乎所有拇外翻手术的基本步骤;1921年的Hohmann的跖骨头下外移截骨术,1963年的Wilson的跖骨颈部斜行外移截骨术,是现在微创截骨术的基础。
一般来讲,拇外翻手术分成几个大的方式:
1、软组织手术:适合轻度的拇外翻,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其他的手术使用。
2、截骨矫形手术:适合关节功能良好的大部分拇外翻患者。
3、关节成形手术:适合有关节病变的老年拇外翻患者。
4、关节融合手术:适合关节有病变的较年轻的拇外翻患者及跖楔关节不稳的患者。
5、关节置换术:适合关节有病变的拇外翻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是一种单独的方法,也可能需要几种方式的组合,这就是个体化的治疗。
手术仅仅是拇外翻治疗的第一步,手术后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医生会告诉病人康复的方法,但具体实施主要靠患者本人,这需要一些毅力和耐心。手术的成功是正确的手术方法、精准的手术操作、规范的康复锻炼三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