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0: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3:09
晁错,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他是颖川人,曾在轵县张恢先处学习申商的刑名学说,与宋孟和刘礼同师,以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正,但有时苛刻严酷。
孝文帝时期,晁错因听说济南伏生精通《尚书》,年事已高,他受命前往学习,归来后上书献策,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和门大夫,因其辩才而受太子宠爱,被称为“智囊”。他多次上书建议削减诸侯势力及改革法令,尽管文帝并未采纳,但欣赏他的才能,升任中大夫。太子与袁盎等功臣对晁错的计策有分歧。
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他常提出革新建议,深得景帝信任,法令多有变动。丞相申屠嘉对此不满,但无力撼动晁错的地位。晁错因凿开太上庙垣引发争议,最终导致丞相病逝。晁错提出削藩之策,虽有长远考量,但最终因吴楚七国之乱以身殉职。
邓公作为校尉,击退吴楚后,他认为晁错的削藩计划本意是为国家长远利益,却因个人遭遇不幸而未能成功。景帝对此深感遗憾,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邓公的评价反映出晁错虽有远见,但未能妥善处理个人与朝廷的关系。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