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0:0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43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是:携盘独出月荒凉,意思是: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铜人不禁潸然泪下。
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51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沧桑,成语“沧海良田”的简缩,晋代葛
《神仙传》载:仙女麻姑对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在毛主席
诗词中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1、出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译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 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意义:
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
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
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4、注释:
(1)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
(2)苍黄:同仓皇。
(3)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曾
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4)”慨(kǎi凯)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5)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剩
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6)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7)霸王:指项羽。
5、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
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
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47
李贺写一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接上,宋朝才有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