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10:20
在探索华夏美学的深度与广度中,我们首先踏足的是礼乐传统,它以"羊大则美"的社会与自然观念,揭示了审美与社会秩序的紧密联系。"乐从和"篇章,探讨了情感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诗言志"则展示了艺术与政治的交融。
深入孔门仁学,我们理解人性的自觉,"人而不仁如乐何?"表达出道德与艺术的内在关联。"游于艺"与"成于乐"体现了人格完善的追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我善恶吾浩然之气",道德与生命在这里得以交融,"日新之谓盛德"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道互补的章节,"逍遥游"阐述了审美的人生态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扩展了审美对象的边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则触及了意识的微妙之处。在美在深情部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引发生死的再思考,"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对本体深度感受的探索。
形上追求章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展现了永恒与顿悟,"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强调韵味与淡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引导我们回归儒道的精神世界。走向近代,"师心不师道"揭示了从情感到精神的转变,"以美育代宗教"则反映了西方美学的引入,"载体与范畴"则关注了美学观念的变迁。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作者李厚泽,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