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6: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11:57
一问三不知的来源和典故如下
一问三不知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来比喻一个人对整个过程都全然不知。所以,“三不知”分别指一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现在也用于指对一些事情不了解不清楚,非常没有把握,或者假装不知道等语境,带有一定的贬义含义。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一问三不知”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由于周天子的统治日益衰落,各诸侯国逐渐衰落。其中,晋国的实力很强,晋国的国君野心日益强大,于是派大将荀瑶去攻打郑国。郑国实力不如晋国,郑国君主害怕被晋国兼并。于是求助于齐国,希望齐国可以派兵保卫郑国。
齐国君主害怕晋国打败郑国后,势力范围会越来越大,使齐国的地位受到威胁。最终决定,派齐国大将陈成子去保卫郑国。当陈成子率军前去郑国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大雨,大雨使河水泛滥,士兵不敢过河。但陈成子不敢怠慢,下令紧急过河,与晋国交战。
晋军荀瑶看到齐军出兵,一时不敢攻打郑国,于是下令撤军。但是在撤军的过程中,荀瑶还派使者去齐军那里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不过齐国将领陈成子,根本没有听信谣言,把晋国的使者赶了回去。但是在晋国的使者走后,一个叫荀寅的人对陈成子说:“晋国的军队打算派兵攻打我军,将我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到这番话十分生气,便斥责荀寅不明*就传播谣言,扰乱军心。荀寅知道自己说错了了话,于是连忙道歉,发出“今我三不知而入之”的感慨。也就是说我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全不知道,怎么不碰壁呢?
所以,三不知就因此流传下来,慢慢演化为“一问三不知”,陈成子没有受晋国挑拨离间,一直等到晋国撤兵,齐国才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