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9: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8:28
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有语素义、语素音、语素形等属性。一个语素在维持语素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语素音和语素义可能会有多种情况,这便是语素变体。
一个语素变体规则(Allo-Rules)取基础词典中的一个词目(lemma)作为输入,从它推导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语素变体。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构成词语的材料。
说它是语音、语义结合体,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目的是把它跟音节区分开来,有些音节光有音没有意义,不能看作语素,如“雳”、“馄”。说它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不属于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目的是把它跟词区分开来。
扩展资料:
单音节语素有的能独立运用,因而能独立成词,如“人、跑、我、拉、红??”这样的语素称之为“成词语素”;有的则不能独立运用,因而不能单独成词,如“民、们、机??”这样的语素称之为“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它永远不可能是词。
能单独成词的语素,不能保证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词,例如“人民”里的“人”就不是词,它在这里是以语素的形式出现的,是“人民”这个词的组成成分,不能拆开,当中也不能插入其它成分。
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少数的语素,不仅不能独立成词,就是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往往也是固定的。例如:第一、老大、阿毛、剪子、画儿、石头、我们。里面的“第、老、阿,子、儿、头、们”的位置,或前或后是固定了的,不能变换。
我们称这样的语素为附加成分,也有人称它们为词缀的。这种附加成分的意义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它跟前面讲到的“葡、萄、蜈、蚣”之类不同,前者有不大明确的意义,后者没有任何意义。
能独立成词的语素,词和语素的外延是重合的,一个语素一个词,这样的词叫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其构造简单,无需深究。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结合构成一个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成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