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与经济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1: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6:52
居民储蓄率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我们首先看一组数据:在2008年之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增长迅猛,至2010年达到顶峰51.2%,随后开始下降,从2010年的16%降至2017年的7.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在2022年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将持续下降至40%的水平。这一下降趋势对中国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
为什么居民储蓄率对中国经济如此重要?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指的是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简单地说,居民储蓄率是人们在除去所有开支后的剩余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国民储蓄主要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其中居民储蓄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民储蓄对国家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中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和大量出口模式下,大部分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储蓄。因此,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是建立在高储蓄基础上的,居民储蓄率是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
中国居民借贷率也较高,据统计数据,居民的杠杆率现在为64.4%,其中约53%是住房按揭贷款。这意味着许多人为了购买住房而承担了大量债务,当储蓄率下降时,投资减少,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居民负债风险增大。如果房价下降三成,那些债务负担较重、持有多个房产的投资者可能会出现弃供风险,从而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
既然居民储蓄基础在缩小,银行的资金资源也在减少,为缓解银行的资金困境,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金融机构购买永续债后,再通过央票换取资金,从而缓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然而,这仅是短期内的权宜之计,因为债务终究需要偿还。因此,高储蓄是提振经济、保持经济增速和减弱债务危机风险的基础。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密切相关。在18-64岁的人群中,由于工资收入水平高于消费水平,多余的收入往往被储蓄起来。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64岁以上没有收入的老年人数量增加,而新生人口逐年下降,导致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即青壮年人口减少。其次,居民存款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当经济向好时,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存款量随之增加;反之,经济下行时,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存款增长放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率较高,经济依赖投资推动,投资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居民的高储蓄率。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互相影响。
此外,居民余额款项用于投资P2P等民间理财产品,同时,近年来教育、医疗、房产等价格上升,导致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增加,从而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特别是房地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比大幅增加,超过了存款,使得中国居民从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
储蓄率下降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人口减少和居民对房产的刚性需求减少,购买力下降,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例如,日本90年代的储蓄率下跌导致房价下跌,2002年储蓄率回升时,房价停止下跌并小幅回升。储蓄率下降还会导致经济投资增速下滑,投资下滑会影响经济发展。储蓄率下降降低了国家政府、居民和企业的总消费和总投资,从而决定了国家的总收入水平。储蓄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水平也会下降,投资增速将明显下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往往伴随着储蓄率快速上升,因为储蓄资金为投资提供了资源。如果储蓄率下降,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经济转型,就可能陷入经济低增长区。
当然,并非储蓄率下降必然导致投资增速下滑。如果国家储蓄率下降,但投资仍维持高增长,资金来源可能是借外债。然而,外债规模迅速增加可能导致本国货币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例如,巴西、泰国等国家就曾经历过类似情况。
中国当前的经济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当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房地产支出过大,消费难以提升时,只能依靠出口。鉴于此情况,预计第一阶段中美协议可能会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