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脐详细释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9: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4:18
在《后汉书》卷七十二的《董卓列传》中,记载了董卓被谋杀的详细过程。当时,王允、吕布和士孙瑞策划了一次刺杀行动。他们采取了巧妙的手段,有人在吕布的名字前写了一个“吕”字,让他背着在市场上行走,以此引发人们的注意。有人将此事告知董卓,但他并未察觉。在初平三年四月,皇帝康复后,在未央殿举行盛大的集会。董卓身穿朝服准备出席,但马匹受惊跌入泥地,他匆忙返回更换衣物。他的妻子试图阻止他,但董卓并未听从,坚持出门。此时,王允等人已经布置好伏兵,从驻地到皇宫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军队,吕布等人负责前后保卫。王允与士孙瑞秘密行动,让士孙瑞伪造诏书交给吕布,李肃带领勇士假扮成卫士,在北掖门内等待董卓。董卓到达时,马受惊不敢前行,吕布劝他进入,最终被李肃用戟刺杀,由于穿着销甲,伤臂坠车。董卓临死前大声质问吕布,但吕布以讨贼臣的名义回应。董卓被处决后,尸体被示众,守尸官在其肚脐眼中点燃芯子,火焰通宵燃烧,象征其恶行的终结。此后,“董卓脐”成为了形容恶人报应的典故。
扩展资料董卓脐,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吕布杀董卓 ,弃尸于市。守尸的官吏用芯子点上火放在董卓肚脐眼里,一直燃烧到天亮。后以“董卓脐”等指恶人遭报应。
燃脐详细释义
董卓之死,犹如烈火燃脐,成为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罪有应得的正义审判。
董卓脐详细释义
董卓被处决后,尸体被示众,守尸官在其肚脐眼中点燃芯子,火焰通宵燃烧,象征其恶行的终结。此后,“董卓脐”成为了形容恶人报应的典故。
董卓脐运用示例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作品《城西行》中提及了一种奇特的景象,"守吏能燃董卓脐",描绘出守卫者以董卓的肚脐为燃料的情景,以此象征对敌人的威慑和警戒。在南朝陈朝徐陵的《劝进梁元帝表》中,类似的表达出现了:“前驱效命,元恶斯歼。既挂胆於西州,方燃脐於东市。”这里的“燃脐”被用来形容极度...
董卓脐人物简介
董卓,早年以汉将身份崭露头角,他在西部成功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随后,他参与了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尽管经历多次战败,但凭借坚韧不拔,他依然晋升为前将军,握有重兵。然而,董卓并未满足于此,他选择驻扎河东,拒绝朝廷的调令,执意保留其兵权。当京都局势动荡,何进遇害,董卓...
脐燃详细释义
但因董卓穿着销甲而未伤及要害。董卓大骂,吕布随即挥矛将其刺死。随后,董卓的尸体被示众,其肥胖的身躯流出的油脂被守尸官点燃,火光照亮了整个夜晚,这一景象持续了多日。董卓的财富也被搜刮,包括金银、锦帛等珍宝堆积如山。这个事件以“脐燃”一词形容,象征着董卓作为元凶的灭亡。
脐燃运用示例
中国古代诗词中多次提及“脐燃”的意象,这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寓意。顾馀在《咏古·董卓》一诗中,描绘了董卓败亡后的场景:“郿坞遗留的余烬,如同残磷在水滩上闪烁。”这里的“脐燃”象征着董卓势力的衰败,余烬象征其遗留的影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城西行》中,通过“守吏能燃董卓脐,...
然脐人物简介
董卓,字仲颖,出身于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属于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曾是少帝、献帝时期的权臣,同时也是西凉军阀的代表。他的官职达到了太师,并被封为郿侯。起初,董卓在凉州驻军,但在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中,他接受了大将军何进的召唤,率军进入京城,并迅速掌握了朝廷的实权。然而,董卓的...
菊黄蟹肥出自哪首诗
出自《题螃蟹诗》明代.徐渭 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译文: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金秋菊黄蟹正肥,持螯饮酒滋筋髓。
燃脐的国语词典燃脐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燃脐的国语词典是:东汉董卓残暴专横而身体肥胖,士卒、百姓在他被杀后,为了泄恨,在他肚脐点上火,像点灯一样。见《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后世遂用以表示诛杀恶贼,大快人心。「燃」文献异文作「然」。唐.沈_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五方思寄刃,万姓喜然脐。」也作「燃腹」...
燃脐运用示例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燃脐"这一词汇出现过多次,且多与权力斗争、叛逆与惩罚相关。例如,唐代刘禹锡在《城西行》中提到"守吏能燃董卓脐",这里"燃脐"意指对董卓这样的权臣进行惩罚或处决。董卓作为历史上的权臣,其结局也象征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性。南朝陈代徐陵在《劝进梁元帝表》中,"燃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