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龙头节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4: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0:04
龙抬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也可以称为春龙节、青龙节,在龙抬头这个节日里,各地都有着一些不尽相同的习俗和文化,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不知道龙抬头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龙抬头是什么节日呢?龙头节是什么节日?大家可以和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其由来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广泛流传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阴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龙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
“九四,或跃在渊”;孟夏为春夏之交,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九五,为乾卦诸爻当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上九,亢龙有悔”;季夏为夏秋之交,苍龙七宿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季秋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正西偏北隐退潜入于地面。
见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吉利的兆头。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 《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龙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
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抬头的历史发展
唐时期
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宋时期
宋代时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元时期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时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0:03
龙抬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也可以称为春龙节、青龙节,在龙抬头这个节日里,各地都有着一些不尽相同的习俗和文化,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不知道龙抬头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龙抬头是什么节日呢?龙头节是什么节日?大家可以和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其由来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广泛流传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阴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龙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
“九四,或跃在渊”;孟夏为春夏之交,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九五,为乾卦诸爻当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上九,亢龙有悔”;季夏为夏秋之交,苍龙七宿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季秋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正西偏北隐退潜入于地面。
见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吉利的兆头。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 《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龙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
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抬头的历史发展
唐时期
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宋时期
宋代时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元时期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时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