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7:20
在古代的礼仪和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特定的称谓。对于儿童,我们有“童孺”,他们是天真无邪的幼童,头发未束,常被形象地描述为“垂髫”或“龆年”,象征着他们换牙的幼童阶段。"髫龄"和"束发"则分别指代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对于已成年的男女,"冠者"一词用于指代成年人,而女子成年待嫁的时期则称为“待年”或“待字”。男子娶妻、女子出嫁的年龄称为“有室”或“有家”。对于未婚的男女,"怨女"和"旷夫"分别指代大龄未嫁的女子和男子。
步入老年后,人们会根据年龄划分阶段:五十岁为“杖家之年”,六十岁为“杖乡之年”,七十岁为“杖国之年”,八十岁为“杖朝之年”。这些称谓源自《礼记》中的规定,象征着尊老的礼节。老年人的特征,如头发斑白、黄发或皓首,都用来形容他们的高龄,"眉寿"则是指老年人眉毛长,寓意长寿。"姥"则特指年老的妇人,而“暮齿”则表示晚年的岁月。
在传统习俗中,过生日时有“暖寿”之礼,表示对长者的祝福。"万寿"和"遐龄"则表示大寿或高寿,是敬老尊贤的代名词。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