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9: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07:47
导读:古代就已经观星,对于星辰命理有自己的研究理论,而且二十四节气就是由古代人们创立出来的,那么你知道《春秋》中有星孛入于北斗是怎么回事吗?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又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春秋》中“有星孛入于北斗”是怎么回事
彗星的形状如一把大扫帚,因此在民间有“扫帚星”之称,我国古代称其为“星孛”。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4000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春秋》上记录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文中说的“星孛”就是哈雷彗星,这是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公元前240年开始到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29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段记载中彗星出现的时间、位置与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对彗星的观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29幅形态不一的彗星图,其中所描绘的彗星彗尾宽窄不一,长短不同,形状各异,彗尾的条数更是不尽相同,彗星的头部或是圆圈圆点状,或是以圆点套圆点呈现。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态,就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当时观测的精确程度是超乎想象的。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并依此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推进,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问世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共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共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古代先人智慧的体现,为中国古代的农耕事业提供了先进的指导,人们为了便于记忆,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一首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直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春秋》中有星孛入于北斗是怎么回事,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