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的引导,应选择反面教材还是正面教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7: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0:20
【互动】
一年级的孩子,尚在“淘气”的阶段,在学习和玩耍之间,缺乏自律性,当你看到他边玩边糊弄写作业的时候,你知道这肯定不行,必须立即让其改正。你计划如何与他沟通?
——“写得整整齐齐,自己看着舒服,老师也会表扬你的?”
——“撕了,重写!”
——“写好了,给你买礼物!”
——“你看人家小明,写得多好,再看看你?孩子的天职就是写好作业!”
——“老师明天就会发现你在糊弄作业,如果当着全班人让你出丑,你会怎么样?”
——“乖,你是最棒的,快,好好写!”
——……
【讨论】
这个问题,没有人敢给出答案。思想复杂的大人,天真无邪的孩童,本身就是不对等的,所以无计可施,为此而“拍断手指”(确有其事),都是可以理解的。大人和孩子分属两个世界,又有DNA的链接,似乎神仙也*为力。所以,自律性是个难题。《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能做到“慎独”的又有几人。大人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小孩子。上级休假了,你这期间是否会“松散”一些?如果你“休假”了,你的下属是否会“一如既往”?伪装自律性做表率,难免露出马脚。
自律性是以“规则”为参考的。规则来源于避免利益冲突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的界限。自律性体现在对规则的认可和遵守。认可和遵守,是一种信念。比如看到小朋友跑到野湖边玩,被家长打了一顿,也许就会知道,野湖的危险;环境下的耳濡目染,所有人都不去野湖玩,自然也就心里默许了野湖的危险;通过学习知道野湖边因为淤泥和深坑带来不安全因素,所以不去玩;自己在野湖边玩,差一点儿陷进去,每当回想一身冷汗,所以从此不去了;也可想象到野湖边玩的后果,并做出决定,深刻于脑海中。以上内容是绝大多数信念建立的过程,也是认可某个规则,遵守某个规则的开始。从中可以发现,不正确行为引发信念的建立多于正确行为引发信念的建立,似乎反面教材比正面教材效果更明显一些。
《蒙》卦之“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正是这个道理。先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告诫孩子严重的后果是什么,或者让他体验一些小后果,以严明纪律。比如孩子早上不好好吃饭,磨磨蹭蹭,家长可以先不要说教,时间到了,不管吃没吃饱,都让其离开房间上学,当他上午饿的时候自然就知道要赶快吃饭。孩子不愿意起床,也不用担心,迟到几次,被老师批评几次,就会抓紧时间起床穿衣服的。诸如此类。
当然,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和空间。《蒙》卦之“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就是这个道理。小孩子刚开始学会成长,不可能一下子把事情做好,也不可能马上学会学习的内容,反复多次地帮助,耐心等待他的开悟。一道题不会,再讲一遍,反反复复地强调。大人熟悉一份工作需要一年左右,何况是小孩子。
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孩子反思的空间,让他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什么,也给大人反思的空间,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由此,孩子和大人的沟通关系会更融洽,彼此的自信心也会加强。
所以,反面教材,也许是正面引导的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