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7: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4
关于曾国的事情,分歧比较大。
曾侯乙墓是出土于随州西两公里的地方,其年代是战国早期。这一带在传世文献中,是随国的地盘。但是偏偏传世文献没有出现过有关曾国的任何记载。所以就引发了曾侯乙之“曾国”到底是不是传世文献中提到的随国的大讨论。参与这场讨论的人非常之多,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要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曾国就是随国,一派认为曾国和随国是两个国家。
持前一派观点的学者包括李学勤、石泉等人。李学勤先生在《曾国之谜》和《论汉淮间的青铜器》两篇文章中认为,曾国就是随国。石泉先生则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中发表了赞同的意见。这一观点为许多学者所承袭。那么如何解释在随州附近出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呢,毕竟从春秋中后期开始,随国便已经沦为楚国的附庸了,何来如此之大的经济实力。对此,李学勤先生提出,可能是在吴国入侵楚国时,随国为楚昭王提供了庇护,为了表示回馈和报达,楚王提高了曾侯(随侯)的待遇。
当然,也有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比如杨宽先生就认为曾国和随国不可能是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他的主要论据在于,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曾国的国都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西南,并不在随州。且从曾国的墓葬等级来看,其在战国初期当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并未沦为楚国的附庸。在排除了曾国就是随国的观点后,杨宽先生提出曾国就是文献中的缯或鄫。
而近年来,随着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出土与问世,对解决曾随关系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材料,武大的张昌平教授就据此认为,曾国和随国仍当是两个国家。
这个问题目前尚且无法下定论,只能期望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提供更多的史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4
这个问题己经解决了,传世文献称随国,东周时当地人自称曾国,一国两名,已经被证明了的。同一地方、同段时间不可能同时存在有巨大影响的两个国家,或者同一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指向同一个国家。从历史文献推断、到出土文物辨析(这两年湖北博物馆一名专家,名字忘了,专门研究了一件带字文物)己经证明随国就是曾国。
或者总体上随国=曾国,早期可能会有些细小差别,但不影响整体的认识。这也是目前权威的、共认的、绝大多数主流学术观点,本人也赞成此说,至于极少数人仍要深究,说它们是完全不同两个国家、或者说它们两者有很大差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他们不能把握大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5
上古时期的崔卢王谢“四海大姓”,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是城市国家。比如姓谢的,之前有“谢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古代都说姓谢的和姓王的国度是“旧时”,可想而知年代有多 远?这里特别指出,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的'旧时'就是指东晋,那是为了考试得分统一答案,如果把这个说法拿到历史上作为研究,那就贻笑大方了!
再举一个古代人所说的古代。千古一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实际上有个国家没有吞,这个国家就是卫国,而卫国奉周礼,是黄帝的嫡子孙,先前六国还在时,每年清明节祭祖,六国国君还要由卫国国君带领下一起磕头认祖宗。暴秦暴秦,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并未杀了六国的国君和贵族,即“刑不上大夫”,为何?很简单,因为往上数十辈,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宗,一家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也尊重历史,敬重古人特别是我们奉为祖宗的“炎黄”。
后来农民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通老百姓连黄帝的后人都敢打杀,就是给中国人带来二千年杀戮的“礼乐崩坏”。
百家争鸣之前,中国古代是不*律的,那么中国古代靠什么维护社会秩序?靠“礼”!古代“司礼监”权利很大的,因为一个“礼”字奠定了社会秩序,跟现在的法律一样无处不在,直到法家出现,而暴秦信奉法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礼乐崩坏,法家上位”,秦始皇有莫大功劳。扯那么远,就是为了证明,不要拿语文老师的历史来否定历史老师的历史!“旧时王谢堂前燕”,真的不是语文老师说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4
关于曾国的事情,分歧比较大。
曾侯乙墓是出土于随州西两公里的地方,其年代是战国早期。这一带在传世文献中,是随国的地盘。但是偏偏传世文献没有出现过有关曾国的任何记载。所以就引发了曾侯乙之“曾国”到底是不是传世文献中提到的随国的大讨论。参与这场讨论的人非常之多,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要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曾国就是随国,一派认为曾国和随国是两个国家。
持前一派观点的学者包括李学勤、石泉等人。李学勤先生在《曾国之谜》和《论汉淮间的青铜器》两篇文章中认为,曾国就是随国。石泉先生则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中发表了赞同的意见。这一观点为许多学者所承袭。那么如何解释在随州附近出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呢,毕竟从春秋中后期开始,随国便已经沦为楚国的附庸了,何来如此之大的经济实力。对此,李学勤先生提出,可能是在吴国入侵楚国时,随国为楚昭王提供了庇护,为了表示回馈和报达,楚王提高了曾侯(随侯)的待遇。
当然,也有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比如杨宽先生就认为曾国和随国不可能是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他的主要论据在于,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曾国的国都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西南,并不在随州。且从曾国的墓葬等级来看,其在战国初期当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并未沦为楚国的附庸。在排除了曾国就是随国的观点后,杨宽先生提出曾国就是文献中的缯或鄫。
而近年来,随着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出土与问世,对解决曾随关系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材料,武大的张昌平教授就据此认为,曾国和随国仍当是两个国家。
这个问题目前尚且无法下定论,只能期望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提供更多的史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4
这个问题己经解决了,传世文献称随国,东周时当地人自称曾国,一国两名,已经被证明了的。同一地方、同段时间不可能同时存在有巨大影响的两个国家,或者同一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指向同一个国家。从历史文献推断、到出土文物辨析(这两年湖北博物馆一名专家,名字忘了,专门研究了一件带字文物)己经证明随国就是曾国。
或者总体上随国=曾国,早期可能会有些细小差别,但不影响整体的认识。这也是目前权威的、共认的、绝大多数主流学术观点,本人也赞成此说,至于极少数人仍要深究,说它们是完全不同两个国家、或者说它们两者有很大差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他们不能把握大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2:35
上古时期的崔卢王谢“四海大姓”,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是城市国家。比如姓谢的,之前有“谢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古代都说姓谢的和姓王的国度是“旧时”,可想而知年代有多 远?这里特别指出,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的'旧时'就是指东晋,那是为了考试得分统一答案,如果把这个说法拿到历史上作为研究,那就贻笑大方了!
再举一个古代人所说的古代。千古一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实际上有个国家没有吞,这个国家就是卫国,而卫国奉周礼,是黄帝的嫡子孙,先前六国还在时,每年清明节祭祖,六国国君还要由卫国国君带领下一起磕头认祖宗。暴秦暴秦,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并未杀了六国的国君和贵族,即“刑不上大夫”,为何?很简单,因为往上数十辈,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宗,一家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也尊重历史,敬重古人特别是我们奉为祖宗的“炎黄”。
后来农民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通老百姓连黄帝的后人都敢打杀,就是给中国人带来二千年杀戮的“礼乐崩坏”。
百家争鸣之前,中国古代是不*律的,那么中国古代靠什么维护社会秩序?靠“礼”!古代“司礼监”权利很大的,因为一个“礼”字奠定了社会秩序,跟现在的法律一样无处不在,直到法家出现,而暴秦信奉法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礼乐崩坏,法家上位”,秦始皇有莫大功劳。扯那么远,就是为了证明,不要拿语文老师的历史来否定历史老师的历史!“旧时王谢堂前燕”,真的不是语文老师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