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6: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8:00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中详细介绍了十六种禅观行法,分为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首先,将十六观与‘四念处’相结合,具体分为身念处(如知息入、出等)、受念处(如受喜、乐等)、心念处(如心作喜、解脱等)和法念处(如观无常、离欲等)。第二种解释则从四禅八定的角度深入剖析十六观的层次。智顗对此种修行方式给予了肯定。
书中进一步阐述,十六特胜观的修行有助于引导行者进入正道。它包含了定和观的双重元素,通过喜乐等法来滋养修行,避免了自我伤害的可能,并强调了实观观察的重要性,使修习者在深入正定时不会执着于禅定本身。相比不净观和六妙门,十六特胜观更为优越,因为它能防止厌世自杀的情绪,使修行者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因此被誉为‘特胜’。
对于定根深厚的众生,十六特胜观尤为适合,其教导内容包括知息入出、知息遍身等,以及受喜、心作解脱等。佛祖鉴于某些弟子因不净观而产生极端厌世,甚至导致自杀,因此倡导修习十六特胜观,以确保修行过程的身心健康和智慧提升。
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