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6: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1:07
实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室性早搏起源点判断
1、起源于右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5及Ⅰ导联向上,在V1导联向下,即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2、起源于左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1导联向上,在V5及Ⅰ导联向下,即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3、起源于间隔部的室性早搏:Ⅰ导联QRS波呈双相波;
4、起源于心尖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上(若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aVR导联主波向下);
5、起源于心底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上,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下
6、起源于心室前壁的室性早搏: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下;
7、起源于心室后壁的室性期前收缩: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上;
室早的多少是次要的,主要要看室早的来源和形态。多源性、联跳比单源性危险。来源于左右室流出道的室早且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多为特发性,可以通过消融根治。长期药物控制的副作用大,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主要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
0级:无室性期前收缩;
Ⅰ级:偶发,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Ⅱ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Ⅲ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出现。
ⅣB级: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三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反复出现。
Ⅴ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
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和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
其处理原则是:
1、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心悸等症状不需要药物治疗;
2、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症状可服用药物治疗;
3、有器质性心脏病,无论有无症状均需药物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常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风心病等)
室性早搏的治疗
室性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均可发生室早。室性早搏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如果是发生于正常人,往往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的疲劳、消化不良、吸烟、饮浓茶或喝咖啡所诱发,如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病人症状明显,治疗应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减轻病人的顾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激等。药物应选用β阻滞剂或美西律,尽量避免应用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室性早搏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如心电图上出现以下情况,多提示室性早搏为病理性的:
①多源性室性早搏。
②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性早搏。
③室早出现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现象),联律间期小于0、40秒。以上三种情况常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必须及时处理。
④特宽型室性早搏,QRS间期≥0、6秒。
⑤特矮型室性早搏,即各导联中室性早搏畸形的QRS波群振幅≤1、0mV。
⑥室性早搏QRS波群有显著切迹,上升支或下降支不规则。
⑦室性早搏的T波尖锐,二支对称,T波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ST段呈水平型改变。
⑧并行心律型室性早搏。
⑨早搏指数小于1。
在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图形上出现的室性早搏。
病理性室性早搏的治疗首先要针对病因治疗,早搏往往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而减少或消失。如果症状明显,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溴苄胺,对室性早搏较为有效。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②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奎尼丁、异搏定等,对各种早搏均有效。有支气管哮喘者,不宜用β-阻滞剂。
③心动过缓伴早搏者,可给予阿托品治疗。
④洋地黄类药物:对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有效。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早搏,除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外,给予氯化钾、苯妥英钠等可获得控制。
⑤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避免用Ⅰ类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β-阻滞剂虽然对室早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心肌梗塞后猝死发生率。胺碘酮对抑制室早很有效,但应注意可能发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
⑥如药物治疗无效,则可酌情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⑦有的可有发生SCD的危险,则可以酌情安装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