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7:59
超外差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一个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本地振荡器产生频率为f1的等幅正弦信号,其特点是f1大于输入信号的中心频率fc,即f1>fc。这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在混频器中进行相互作用,产生一个称为中频信号的差频分量,其频率为fi,即fi = f1 - fc。图2展示了当输入信号为调幅信号时的频谱和波形图。经过混频后,虽然中频信号的中心频率从fc转换为fi,但其频谱结构与输入信号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中频信号完整地保留了输入信号的所有有用信息。
超外差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超外差接收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3所示。接收机首先从天线接收信号,通过高频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将这个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信号合并,送入混频器进行变频,从而得到中频信号。接下来,中频信号经过中频放大、检波以及低频放大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给用户。超外差接收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工作频率范围宽广,通过调整本地振荡器的频率f1,可以确保混频后的中频fi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值,这样便于在接收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时进行稳定处理。
超外差接收机是利用本地产生的振荡波与输入信号混频,将输入信号频率变换为某个预先确定的频率的方法。超外差原理最早是由E.H.阿姆斯特朗于1918年提出的。这种方法是为了适应远程通信对高频率、弱信号接收的需要,在外差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外差方法是将输入信号频率变换为音频,而阿姆斯特朗提出的方法是将输入信号变换为超音频,所以称之为超外差。1919年利用超外差原理制成超外差接收机。这种接收方式的性能优于高频(直接)放大式接收,所以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远程信号的接收,并且已推广应用到测量技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