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3:1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3:46
DDT(滴滴涕)又名二二三(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对害虫有强力的触杀和胃杀作用,对热较稳定且挥发性小,所以杀虫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且对人畜毒害作用较小。这样,在20世纪中叶,它曾是一种使用普遍的有效农药。
DDT的最早合成者是德国化学家蔡德勒(O.Zeidler)——他在1874年就由氯苯和三氯乙醛缩合成DDT。不过,他当时没有发现它的杀虫作用。
最早发现DDT杀虫作用的是缪勒。缪勒出生在瑞士土肥水美的国勒河畔。当地每逢收获季节,害虫就泛滥成灾,农民虽想尽办法,但收效甚微。大片毁于害虫的庄稼,给少年缪勒留下了强烈的刺激,立志攻克治虫难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3:46
一种有机氯农药,也写为DDT,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是有机氯类杀虫剂,化学式为C14H9Cl5,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由于其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06年宣布, [3]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4,4'-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滴滴涕)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