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8:4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0
尼尔.波兹曼说人们思维能力的退化,是因为思维方法从以文字为中心变成了以图形像为中心,这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比如在中国人的娱乐活动中,电视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中国很多人同样的也不再思考了。尼尔.波兹曼以美国在18-19世纪时代为例,称那时为印刷机统治时代,人们都关心时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活动,直到电视机出现。其实那是美国处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不稳定,各阶层的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尽力表达自己的主张,自然就会关心*。待各方的利益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以后,人们就觉得没有值得他们思考的东西了。没有了利益的驱动,所以人们不再思考。尼尔.波兹曼既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西方传统文化里以*教文化为主,伦理道德思想比较简单,认为人在世上应该崇敬上帝,刻苦*,死后才能进天堂享福。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就逐渐抛弃了宗教,特别是近现代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不再追求天堂的幸福,因为幸福已经降临人间。由于信众人数的大幅减少,西方国家每年都有大量教堂*关闭、拆毁、出租或是出售。许多教堂被改造为博物馆、餐馆、健身房、住宅、仓库、超市、溜冰场、迪厅、幼儿园,甚至是清真寺。人们不再信仰宗教,宗教的戒律也就不会再遵守。加上他们自由主义的传统,崇尚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一切都以个人为中心,不在意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西方社会长幼无序,男女无别,人欲横流,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除了睡觉吃喝就是玩乐纵欲,就像畜生一样,他们称这叫做“回归自然”!孟子曰:“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离开了道德教化,富裕很可能成为道德堕落的深渊。这种缺失了信仰和伦理道德的社会,看似歌舞升平逍遥自在,却经不起风吹雨打,看看卡特里娜飓风和新冠肺炎下的美国。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飞速发展,可大众在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认识上,智力却是在退化。 人们都不爱动脑筋,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玩就玩,看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不管有无道理,人们的理由就是:别人都是这样的。他们还把这种盲从叫作“时尚”。尽管他们拼命鼓吹个性自由,但在他们身上却难以找到个性,连说话都众口一词。不论是电视主持还是市井小人,说话都要讲究“时尚”,糟蹋汉语,比如用“状况”排挤掉“情况、”“问题、“麻烦”、"“意外”;用“团队”代替“队伍”丶“集体"、“组织”、甚至“团伙”等等。有的电视台还专门开有"时尚频道",用粗制滥造的低劣电视剧夹带向观众散布庸俗和荒谬。“时尚”借助电视和网络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左右不再思考的人们的行为。喜欢盲从的人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去判断、推理,放弃了思考,所以能使人感觉活得轻松、自在;因为只管当下,不看长远,所以能使人无忧无虑,无知无畏。所以在西方国家像“五G传播新冠病毒。”“注射消毒剂能治疗新冠肺炎。”诸如此类荒诞不经的蠢话竟然会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使这些具有世界顶尖文化教育水平的西方世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中世纪。
现在的中国也跟《娱乐至死》里的美国一样,人们变得只愿意接受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视频和图片,比如的搞笑短视频,一些令人捧腹的综艺节目,粗制滥造的影视剧,而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和理解的文字望而却步。人们说话写字不在乎表达意思是否准确,不认真遣词造句,把细腻,优美、丰富、生动、精致的汉语词汇,变得含糊单调死板,除了前面提到的“状况”、“团队”,还有把高兴、愉快、欢喜、快乐、舒畅、惬意、兴奋、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等等,统统都变成了“开心、开心、开开心心”!不管符不符合语法规则,开口就是“然后然后”、“有说过、有看过,有做过”,就像患了语言表达障碍综合症。无聊的东西在人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使用错别字和病句成了“时尚”,这些荒谬的事情尤以电视为甚!幼稚得如同婴儿语言一般的所谓"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被轻佻浅薄的文化环境变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人们不再需要智慧,所以觉得情商应该优于智商。尤其是在这个反智的时代,人们以错误为荣,越错越得意,越错越“时尚,”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像滑稽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1
尼尔波兹曼生于纽约并长住于此。他于1953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并分别于1955年与195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取得硕士及教育博士学位。自1959年开始在纽约大学执教。1971年他在该校斯坦哈特教育学院开创了媒体生态学的研究生课程,是媒介环境学派。1993年获教授衔,并作该校文化与传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兹曼先生因肺癌于2003年10月5日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辞世。
著作
波兹曼出版过18部书籍,并为各大报刊写过两百多篇文章。这些报刊包括: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文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Technopoly)、《教学:一种*性的活动》(Teachingas a Subversive Activity)(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Teachingas a Conserving Activity)、《诚心诚意的反对》(Conscentious Objections)、《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Crazy Talk, Stupid Talk)、《如何看电视》(How to Watch TV News)、《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18th Century: How the Past Can Improve Our Future)。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方媒介*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这在当时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娱乐至死
这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于1985初次发行。该书追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换句话说,信息越来越具有作秀的成分)。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它也就没办法实行教育的职责(因为他认为交流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尔·波兹曼在全书的最后提出解决措施,认为教育始终是有效的方式[1] 。
波兹曼深化了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传媒适合传播不同的信息。他在本书中阐述了口头媒介、文字媒介以及电视媒介是如何以不同形式传播信息的。他认为19世纪的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
本书已被翻译成8种语言,全球累积销量超过200000本。
技术垄断
波兹曼认为一个技术垄断的社会是这样的:这个社会认为人类劳动与思想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高效率,人类个体由于无法进行绝对准确和高效的决断,应当被具备能够做正确决定的人或机制所领导。技术垄断(Technopoly)一词从中文字面上理解或许会产生歧义,它的含义是指人性被非人性、技术性的要求所压迫。
波兹曼认为美国是当前唯一一个进入技术垄断阶段的社会。他认为有许多美国人已经看不到技术的阴暗面了,它们因为想要获得技术,就越来越多的想要获得信息,而越来越多的信息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信息垃圾。
在书里波兹曼教导人们“要利用技术,不要为其所用”。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本书的核心则在阐明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秘密。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准备。如此一来儿童与*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然而时至现代,*世界的的文化与规则再一次不再是秘密。在一个拥有电视的时代,一切的信息都基本不受*的被一切社会成员共享,这样原来被读写能力所*的*世界的信息就以影音形式以极大的数量与速度入侵着儿童的世界。如此一来儿童世界与*世界的界线就变得愈发模糊。波兹曼认为在信息以这种形式流通的时代,童年最终将会消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1
尼尔伯斯曼,他的媒介还是观点非常规范的,并且这样的观点还是能够给大家带来不错的选择和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2
其实他的每件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只是代表他们的个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2
观点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应该也是不和别人没有什么两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