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8:4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15
有很多人批评叶嘉莹先生的说法都是:絮叨,讲得太平,感觉像个语文老师,没有什么大家风采和才气。我只想说,批评她的*多没有达到跟她一样的学养高度,也缺乏打破和补完她的讲学理论的能力。多几个这样的“语文老师”才好呢,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人提起古文就头疼,说到诗歌就是“待我长发及腰”。可惜像她这样肚里有干活、笔头口头皆来得、治学踏实、讲学热情的老师,能有几人?更不要提她*十岁的人了,依旧汲汲于作育英才,才能、理想、热情,她都不缺。如果不是“女神”这个词儿已经被滥用得俗甚,那她真值得被尊一句。要看才情?叶的老师顾随够格了吧?可有几个人能达到顾随的水平?顾随的古典诗词理论完全已经达到了心中有剑手里无剑的水平,字字读来皆是金玉,随便一个片段都灵秀飘逸、清越雄奇。可是个人色彩极其浓烈,而且往往是发于情绪的“随感”,是灵犀一点,只能被震撼,很难作为入门导读。
叶嘉莹在诗学理论上中体西用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平易近人和平实好懂的,是可以握住好学者的手,亲切地把他带着走入那个诗学的窄门里去的。我自从有了kindle之后阅读方式大变,这几年购书量急剧下降,除了读过之后很喜欢的、迫切想要看到的或者没有电子版的书之外,基本不再购入纸质文本。但是叶嘉莹的系列著作,我有纸书、kindle里的电子书,iPad的阅读软件还放了一遍。她是真的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15
我们古代文学研究界轻视诗歌鉴赏派,而叶先生及顾先生恰是有点诗歌鉴赏的意思。尤其是在嘉陵说词说诗系列中,就是将一首首诗词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人们。其实,叶先生作的是一个文学研习者应当作的工作,就是将高大上的文学作品,从神坛拉下来,然后再经过自我的细致包装,出售。简单说,即古典文学的普及化。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自己家里尘封的破烂,洗洗干净,竟然是GUCCI、爱马仕、LV的包包和围巾。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确切,但是经过叶先生的讲解,你就会领略中国诗词特有的含蓄蕴藉的美。诗词能摇荡人的性情,通过读诗词,不仅是领略中国文学之美,更能陶冶自我身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耄耋之年的叶先生讲台上的风姿也是对诗词摇曳性灵的最好的诠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15
叶先生讲解诗词的高度一般人难以企及。虽然同样的诗歌鉴赏,由于叶先生个人极为细腻敏感,所以在诗词的讲读过程中,有很多自我的体会。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到顾随先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叶先生自己也学养深厚。在西方讲学期间,也注意吸纳西方文学研究理论,并将之和中国文学的传统研究相结合。所以其诗词讲读,并非是随意讲解,(针对楼上说有瞎扯之说),而是在诗词原意,创作历史背景,再加上典故运用,叶先生将几者糅合并合理生发了。所以你才能在叶先生的讲解中,一首诗词听她讲出十首诗词的内容。连类生发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方法,叶先生用的驾轻就熟,如果你只是听众,欣赏就好,能感受中国诗词之美就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16
行以范,师以表。她的经历,家学,天赋成就了现在的嘉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