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形神关系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5:4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24
第一章 总论道术所在及其*
第一节 论道术之区别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天下二字,作者就当时言,正与下句古字相对。道术,即“道德”“方术”二者。道德主无为,方术主有为,各有所偏;惟圣人为能兼之。篇首言今人治方术者多,皆以其“有为”无以复加,故慨叹之;所以下文随问道术何在。占之道术四字,全篇纲领。
曰无乎不在。下文亦有“其运无乎不在”一语,连举三小段以证之;后又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云云,共分五章,亦皆为此答作证也。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言降,明言出,略似上下,似分承道术言之。
然既云道术无乎不在,道亦下而明术亦上而神矣。但神之于术,果何由而下降邪?明之于道,果何由而上出邪?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此承上文作答,二所字与上二何字相应,原即由字之义。圣王分承神明,亦即分承道术;生成亦即分承降出耳。
下文圣人以上,有至人、神人、天人,共四层,为神之属,即内圣之事;圣人以下,有君子、百官与民,共四层,为明之属,即外王之事;总凡七层:其所以下降上出者,皆由圣人为之中枢而生之成之也。盖圣人实兼内圣外王而一之;其神圣之王与明王之王,皆由于圣人之一,故曰有所生、有所成也。图以明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此神圣之第四层。不离于精,谓之神人。此神圣之第三层。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此神圣之第二层。
以上三层,纯属于道,盖内圣之上焉者也。所谓宗精真,天神至,略作区画实无大别。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此神圣之第一层,亦即明王之第一层;盖道术之总汇,道之终而术之始,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也。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略当上列三层。《天道篇》曰:“静而圣,动而王。”上列三层,皆静而圣;圣人独兼圣王,山静而动,故曰兆于变化。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知,薰然慈仁,谓之君子。此明王之第二层。仁义礼乐,皆术也;薰然慈仁;庶几免矣,苟非然者,如《老子》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第二为字读去声,下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盖礼乐为忠信之薄,仁义之穷,一不能应,争端竞起,所谓为者败之;下此更无论矣。四者惟仁无以为,故下重言慈仁。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此明王之第三层。一法,二名,三参,四稽,皆术之层次者也,其数由一二三四以至于百,君子不能躬自为之,故设百官以此相序焉。然百官亦总括之词。此层以法名为体,参稽为用。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此明王之第四层,计共三项:以事为常者,如士农工商,各有常业;其二三两项,系倒装文句,犹云以衣食蕃息畜藏为主;老乏弱孤寡皆有以养为意。理治也。民之理也者,盖谓此三项皆具,民即治矣。以上三层纯属于术,盖外王之下焉者也。《让工篇》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上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援义证此,其意益明。
第二 韦论道术之大全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章炳麟云:“醇,借为准。《易》曰,易与天地准”。按《说文》:“淳,读若准。”章说是也。《释文》:“辟,本又作辟。”古之人,犹云古之圣人。此更著一备字,可以总括上列七层,无一遗漏。神明天地,二者连称,下文数见。《天道篇》曰:“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则此与上文神降明出之义相承矣。育万物三句,皆圣人备于道术之极效。余均以图明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字指数度而言,犹云其数度之在于《诗》《书》《礼》《乐》者。《释文》:“邹,庄由反。孔子父所封邕。”按据音义,此邹,当以同音假为郰。《说文》:“郰,鲁下邑孔子之乡。”亦作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又作鄹,《论语》:“鄹人之子。”此郰鲁之士,盖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言也。《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固深于《诗》《书》《礼》《乐》者,《论语》载之甚多,故此首举郰鲁之士也。缙,与搢同。《说文》新附字:“搢,插也。”《礼记·内则》有“搢笏”之语。盖措笏拖绅,为卿大大之服。卿大夫之明于《诗》《书》《礼》《乐》者,《左传》多载之,故次举之也。《诗》以道志六句,疑汉人加人之文,上亦只有四项耳。盖六经之名,虽见于《天运》,实始自汉初;《荀子》《吕览》最晚,固未并举此六经,且亦无六经之名也。此在邹鲁之士缙绅先生者其二,似指春秋之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25
http://homepage.ntu.e.tw/~philo/Chinese/conference/200607korea/pp/201.htm 《庄子》形神关系的人生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25
http://homepage.ntu.e.tw/~philo/Chinese/conference/200607korea/pp/201.htm庄子形神论 免费的 在这前面的得收费 在这里回答的基本都是复制的,你直接看去吧
庄子形神关系论
仁义礼乐,皆术也;薰然慈仁;庶几免矣,苟非然者,如《老子》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第二为字读去声,下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盖礼乐为忠信之薄,仁义之穷,一不能应,争端竞起,所谓为者败之;下此更无论矣。四者惟仁无以为,故下重言慈仁。
形神古籍记载
从古至今,关于形与神的讨论始终未停,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哲学思考的永恒话题。庄子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高于形体,主张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期墨家的观点则更为现实,认为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知觉的结合,强调了形体与知觉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荀子则在形神问题上提...
形神俱妙的相关信息
先秦道家庄子将形神义理扩大到美学范畴当中,开创了中国艺术美学中形神并重、以神统形、以形充神的形神美学体系。庄子形神观具体表现在“技”、“道”关系的论述上,其经典著述《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寓言故事所指亦即此理。到了魏晋南北朝,形与神无论是在现实人物的品藻方面...
形神论形神论与洛神赋
形神关系的深化和发展,如《淮南子》中的“君形者”,表明“神”已不仅是自然的,而是与人相联系的,与“形”形成一对对偶范畴。张立文认为形神范畴是思想史发展的产物,从单一的神与形,到战国时期的形神对偶,表明形神概念的成熟。然而,《庄子》和《淮南子》虽然确立了形神对立,但对神的特性分析仍...
形影神三首的作品鉴赏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
形神概念提出
庄子认为,形与神并非完全分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庄子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形神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后续的哲学讨论中,形神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例如,...
论述中国历代画论对形神的主张
首先,在顾恺之之前,已经有了若干对形神方面的记载:如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知北游》中:“夫迢迢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再《荀子·天论》中:“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汉代时《淮南子·说山训》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
形神论的发展阶段
但后人也有不同意见者,又提出形神统一论加以驳诘,如明李贽《诗画》云:“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提倡形、神兼备,辩证统一,成为“形”与“神”关系论中的主流派,促进了中国诗画等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归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
神和仙有什么区别
请叙述一下道教中“神”和“仙”的区别
其次,用形神关系理论,论证可以修道成仙。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医药等的作用,来类推神仙可成,神仙实有,神仙可学。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学理论和修仙方术。———太上老君,即老子,老聃,又叫李耳,历史上实有其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随着道教的发展,对老子的神化日益加剧,认为老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