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史学工作者的理论素养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7:1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20

作为史学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历史人物研究中,如果历史人物的后人还在,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看研究当代中国史更是如此,因为有些老同志或他们的子女还在,如何记录和评价他们经历的历史,就很可能成为问题。现在修家谱、修族谱的风很盛行,尤其是沿海地区。这是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写当代史,宣扬什么,反对什么,要在取舍之中看出我们的观点。我举评价历史人物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够为一些不良倾向所左右。现在有一种现象我很反感,就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手上有几个钱,就可以曲解历史、篡改历史,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史学界有些人喜欢做翻案文章,还有人为吴三桂翻案。我认为吴三桂是个铁案,绝对不能翻,否则就没有是非了,就没有民族气节了。

还有一个例子。最近十年来,我们做乾嘉学派的研究,这是社科院的重大项目。我个人先做了很多年,后来我们研究所的年轻学人又加进来一起做了五年。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课题已经做完了,前期成果《乾嘉学术编年》已经出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年的工夫做《乾嘉学术编年》?这缘于我的一个很深的学术体会。1992年,我第一次应邀到台湾访问,参加台湾“*研究院”的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叫《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以往学术界认为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觉得这样的看法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逐渐形成了乾嘉学派不能够用吴、皖两派来简单划分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它们看成一个历史过程来研究。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到台湾出席讨论会。会上对我的发言没有什么大的反映,但是会后不久,“*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召开了全岛研究这个问题的学人的会议,随即把乾嘉学派的研究项目用所谓“国科会”的名义立项,由*给了大量资助进行研究。十多年来,他们不间断地出了很多成果,而我们这边因为没有人来领头,虽然人才济济,但是不能形成合力,没有出什么成果。自从两岸沟通后,双方学术界互相之间也产生了影响,其中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我们这边一些人把历史问题简单化、不在历史文献上下工夫的坏风气就影响了对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20

史学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首先,要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关注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潜心研究,传承文明;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揭示历史的*,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是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结合起来。

  我做的学问很窄,懂得的东西很少,尤其对当代中国史,简直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始终不敢来。对于来讲什么问题,我也很犹豫。如果讲我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的那些东西,大家不一定感兴趣。如果讲一些大道理,又非我所擅长。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讲点共性的问题。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都是史学工作者,我今天就讲一讲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问题。

  我们中国有个好传统,就是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中国的史家几千年来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是我们中国史学界引以为荣的传统。唐代的史学大师刘知几进行理论总结,在史家的素养问题上,提出了“才、学、识”三个字。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史学大师章学诚发展了刘知几的主张,在“才、学、识”三个字之后,又加了一个“德”字。他的《文史通义》专门有一篇,叫《史德》,这就把“才、学、识”和“德”合起来了。我认为,这四个字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做到的。如果把这四个字与我们新的时代任务结合起来解释,就是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应当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

  一、史学工作者应当怎样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有一个时代责任的问题。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各位如果冷静地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的问题也不少。为什么*同志说要韬光养晦?为什么*、*同志说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我们虽然建国已经56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很多目标还没有达到。苏联建国70多年,国家照样变色,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教训。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人民民主专政的*不变、如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这是最近若干年来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大课题。今天我们无论研究任何课题,脑子里绝不要忘记这个根本的题目。我认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去进行研究,这是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立场。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在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人为本等命题。这些都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国际*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2005年春夏之交,我们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两位同志到中南海和**局的同志一起学习时,*同志就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我们历史研究所要承担。现在,国家社科基金也把和谐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问题、“三农”问题等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来招标。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史学工作者的作用,这是当前历史研究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搞古代史研究的学人都相当关注,搞当代史研究的学人就更应该关注了。

我听说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的同志,除了历史系毕业的外,还有其他各个专业的。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社科院类似于过去的翰林院,翰林院是储才之地,但是翰林未必都能进入国史馆。在封建时代能够参加修国史,那是很了不起的事。各位在这里修国史,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所以我很羡慕你们。明清两代为修国史争议的问题很多,那些经验很值得好好总结。能在国史馆为修国史效力,肩上的责任很大,应该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应该研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把优良传统传下去,史学工作者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不间断地传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成体系的史书,有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史学传统。史书就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史学工作者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当把工作做好,用我们编纂的史书把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这些年我和出版界的同志联系较多,新闻出版总署也经常让我参加他们的一些座谈会、讨论会。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书越出越多了,到书店里去看,确实是琳琅满目,装帧设计也越来越好。从形式上看差不多和国际接轨了,但质量上有没有和国际接轨却是一个大问题。我在书店往往花费几个小时去找书,找不到几本值得买的书。这是一个很严酷的现实。书很多,但是真正有分量的力作太少。我听有关同志说,现在我们每年出版的书比美国还多,但是废品也多,真正能传之后世的太少。有关部门的同志说,今后的出版方针是改变追求当出版大国的方向,争取成为出版强国,多出有分量的好书。这给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学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拿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精品力作来,而不要做粗制滥造的东西。我一年能写一两篇好的文章就满足了。我在历史所这几年,从不提量的要求,你一年哪怕只写一篇文章,也不管在哪里发表,只要有质量就好,年终总结时就讲这篇文章。现在一些地方规定一年一定要写多少篇文章,还规定要在什么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发表,这是不科学的。应该踏踏实实、潜下心来,先把论文写好。专题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写专著。

二、一个史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素养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史学工作者加强自己素养的必然途径。有的人发表文章批评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存在重大缺陷,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影响是很坏的。也有人把斯大林妖魔化,把新中国史学工作者为之奋斗了几十年和几代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概说成是“联共(布)党史教程的体系”。其实质在于通过抹杀斯大林来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地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毫不含糊地在史学工作者中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历史问题,不能让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潮蔓延。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我们是一定要坚持的。诚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绝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套,因为不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一个不漏地经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观察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现在史学界有人否定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从表面上看是在讲学术问题,实质上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最终的归结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否认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要害,就是要否认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绝对不能放弃,如果我们从这个阵地上退缩一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要被人家攻破。

  下面我举一些有共性的能和大家交流的例子,请大家看看究竟是唯心史观能揭示历史的*,还是唯物史观能揭示历史的*。

第一个例子是目前在出版界和学术界比较热的*先生的例子。*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学贯中西。余先生是钱穆先生的高足,是钱先生到新亚以后培养出来的第一位高才生。余先生有一部很有名的书叫《清代思想史的新解释》,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见解,叫“内在理路说”,是研究学术史的人公认的创见。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受“左”的影响,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往往把历史问题简单化,没有深入到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线索,往往只分析一些外在的原因。余先生深入到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中去揭示问题,这是他的一个贡献。但是,余先生因为对唯物史观成见太深,对*党成见太深,因此蓄意不讲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不讲学术发展受客观社会环境制约这个基本的道理。而他的老师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却提出“学术流变,与时消息”,就是说学术的发展演变是和时代步伐吻合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主张,是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谋而合,可以产生共鸣的。余先生蓄意不讲这个主张,只讲“内在理路”,结果很多问题说不通,无法做出准确的解释。我认为,谈思想,谈学术,一定要把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我建议今后修当代史,写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不仅要借鉴*先生提出的“内在理路说”,在内在逻辑上去下工夫,而且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建国以来学术发展的脉络,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个引起不少学者关注的事情。这是由历史博物馆一位老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公布早年毛*送给该馆收藏的王夫之亲笔写的一篇《双鹤瑞舞赋》而引起的。这篇赋在王夫之诗文集中没有,是王夫之的手迹,很有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历史博物馆的这位老先生很值得人尊敬,学问很大,尤其是对古董的鉴识很有眼光。当然,他也有失误,在王夫之的这篇赋的鉴识上,这位老先生就失误了。王夫之这篇赋写的是“赋赠安远大将军”。这位老先生没有花工夫认真检索历史文献,就把安远大将军判断为是康熙十三年清*派到湖南前线剿平吴三桂叛乱的将军尚善。王夫之在赋中说了很多恭维大将军的话,如果这篇赋真是写给清*派到前线总指挥的,那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21

我们中国有个好传统,就是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中国的史家几千年来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是我们中国史学界引以为荣的传统。唐代的史学大师刘知几进行理论总结,在史家的素养问题上,提出了“才、学、识”三个字。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史学大师章学诚发展了刘知几的主张,在“才、学、识”三个字之后,又加了一个“德”字。他的《文史通义》专门有一篇,叫《史德》,这就把“才、学、识”和“德”合起来了。我认为,这四个字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做到的。如果把这四个字与我们新的时代任务结合起来解释,就是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应当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

  一、史学工作者应当怎样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有一个时代责任的问题。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各位如果冷静地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的问题也不少。为什么*同志说要韬光养晦?为什么*、*同志说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我们虽然建国已经56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很多目标还没有达到。苏联建国70多年,国家照样变色,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教训。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人民民主专政的*不变、如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这是最近若干年来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大课题。今天我们无论研究任何课题,脑子里绝不要忘记这个根本的题目。我认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去进行研究,这是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立场。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在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人为本等命题。这些都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国际*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2005年春夏之交,我们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两位同志到中南海和**局的同志一起学习时,*同志就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我们历史研究所要承担。现在,国家社科基金也把和谐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问题、“三农”问题等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来招标。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史学工作者的作用,这是当前历史研究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搞古代史研究的学人都相当关注,搞当代史研究的学人就更应该关注了。

我听说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的同志,除了历史系毕业的外,还有其他各个专业的。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社科院类似于过去的翰林院,翰林院是储才之地,但是翰林未必都能进入国史馆。在封建时代能够参加修国史,那是很了不起的事。各位在这里修国史,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所以我很羡慕你们。明清两代为修国史争议的问题很多,那些经验很值得好好总结。能在国史馆为修国史效力,肩上的责任很大,应该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应该研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把优良传统传下去,史学工作者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不间断地传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成体系的史书,有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史学传统。史书就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史学工作者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当把工作做好,用我们编纂的史书把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这些年我和出版界的同志联系较多,新闻出版总署也经常让我参加他们的一些座谈会、讨论会。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书越出越多了,到书店里去看,确实是琳琅满目,装帧设计也越来越好。从形式上看差不多和国际接轨了,但质量上有没有和国际接轨却是一个大问题。我在书店往往花费几个小时去找书,找不到几本值得买的书。这是一个很严酷的现实。书很多,但是真正有分量的力作太少。我听有关同志说,现在我们每年出版的书比美国还多,但是废品也多,真正能传之后世的太少。有关部门的同志说,今后的出版方针是改变追求当出版大国的方向,争取成为出版强国,多出有分量的好书。这给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学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拿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精品力作来,而不要做粗制滥造的东西。我一年能写一两篇好的文章就满足了。我在历史所这几年,从不提量的要求,你一年哪怕只写一篇文章,也不管在哪里发表,只要有质量就好,年终总结时就讲这篇文章。现在一些地方规定一年一定要写多少篇文章,还规定要在什么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发表,这是不科学的。应该踏踏实实、潜下心来,先把论文写好。专题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写专著。

二、一个史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素养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史学工作者加强自己素养的必然途径。有的人发表文章批评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存在重大缺陷,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影响是很坏的。也有人把斯大林妖魔化,把新中国史学工作者为之奋斗了几十年和几代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概说成是“联共(布)党史教程的体系”。其实质在于通过抹杀斯大林来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地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毫不含糊地在史学工作者中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历史问题,不能让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潮蔓延。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我们是一定要坚持的。诚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绝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套,因为不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一个不漏地经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观察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现在史学界有人否定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从表面上看是在讲学术问题,实质上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最终的归结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否认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要害,就是要否认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绝对不能放弃,如果我们从这个阵地上退缩一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要被人家攻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21

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1]

那么,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 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我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评判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观为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扬善去恶。 如评价一个国家发展与否,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22

唯物史观
原因
1.唯物史观既是方*,又是历史观
2.迄今为止最周密最全面的历史观和方法观
3.唯物史观是发展,开放的体系,接受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低温还原粉化性检验方法 ...播放量破50亿,大胃王“浪胃仙”是如何在抖音崛起的? 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建构及其亚文化特征 网络直播中吃播的文化输出 我用圆通快递从河南商丘发到洛阳几天能到 商丘圆通快递几点下班? 河南商丘到江苏南京圆通快递,大概要多久? 四大名著语录 “命中注定我爱你”真的好看么? 好看的偶像剧 命中注定我爱你 农村商业银行是不是农业银行 死得其所的所是什么意思 koi奶茶加盟店费多少 死得其所 理论修养方面怎么写 koi奶茶加盟最少需要多少钱 死得其所的意思是 什么是政治理论素养 Koi一般用什么茶叶做奶茶可宜奶茶? 死得其所什么意思? 思考是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加盟KOI奶茶多少钱?开一个KOI奶茶需要投资多少钱 "生得其名 死得其所"什么意思 什么是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 死得其所什么意思 koi奶茶加盟条件有哪些 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啊 KOI奶茶是能加盟的吗 “生得其名 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KOI奶茶可以隔天喝吗 死得其所的意思是什么 寻茶说奶茶和KOI奶茶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什么 KOI奶茶怎么样?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理论素养 宝宝肠绞痛怎么治疗? 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基本理论素养 死得其所的意思 发展团员必须把理论素养放在首位这句是否正确? 交流是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如何学习才能提高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 蒋琬的拼音 蒋琬怎么读 肠绞痛的症状婴儿怎么缓解? 净水器和纯水机区别是什么? “马谡”的读音是什么? 三国费祎是什么身份费祎读音是什么 猪得了口蹄疫怎么办? 礻+韦=?(读音) 提示:费( ){是人名} 百里之才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