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将巴甫洛夫与华生联系起来,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7: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43
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堪称现代学习心理学之父,他通过对动物条件作用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学习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把巴甫洛夫的原则应用于心理学并使其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斯金纳(B.F.Skinner)看到了经典条件作用的不足,发展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他们不像其他发展心理学家那样认为发展是内部成熟的过程或受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制约,而是认为行为乃外部环境塑造而成,儿童的发展是由其所处的环境与教育决定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是把一条狗放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打开灯,30秒后把食物放在狗的嘴里,诱导出分泌唾液的反射。开灯并提供食物,这个程序重复几次后,灯光,这个原本与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也会引起分泌唾液的反应。巴甫洛夫把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而灯光是条件刺激,因食物引起的分泌唾液叫做无条件反射,灯光引起的唾液分泌叫做条件反射,整个过程叫做条件作用。
经过实验研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作用的几个原则。(1)条件刺激的呈现应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如先开灯后给食物。巴甫洛夫及其学生发现如果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之后呈现,很难对动物形成条件作用。其他的研究则发现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呈现之前的15秒呈现,最易形成条件作用。(2)消退。条件作用的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只呈现条件刺激,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几次以后,动物将不会再作出条件反应,即反应消退了。(3)刺激的泛化。条件作用的形成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刺激的,但是动物有能力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一些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如狗被训练对某一声调的铃声作出条件反应后,它也会对不同声调的铃声作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泛化。(4)分化。泛化最终让位给分化的过程。如果继续呈现不同音调的铃声而不伴随食物,狗就开始更有选择性地作出反应,只对与最初的条件刺激最相似的刺激作出反应,这叫做刺激的分化。(5)高级条件作用。当条件作用形成后,可单独用条件刺激与另一中*建立起联结。如巴甫洛夫的学生曾用铃声建立起狗的条件作用,然后在铃声出现时伴随着一个黑色的方形,几次以后,黑色的方形独自也可以引起狗分泌唾液。这种情况叫做二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发现有时甚至可建立*条件作用。
(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是把学习理论的原则应用于儿童发展问题研究的最主要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定于所处的环境。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负有很大的责任。当他读到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后,开始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动物,人类的大部分行为也服从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并致力于儿童情绪的研究。
华生认为婴儿出生时只有三种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引起这些情绪的无条件刺激一般只有一两种,但是年长的儿童可以对很多的刺激产生这些情感反应,因此对这些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一定是习得的。例如,华生认为对婴儿来说只有两种无条件刺激可以引起恐惧,一个是突然的声响,一个是失去支持物(如从高空落下),但年龄大点儿的儿童对很多事物,如陌生人、猫、狗、黑暗等都感到恐惧。对这些事物的恐惧一定是习得的。如一个小孩对蛇的恐惧是因为当他看到蛇时听到了尖叫声,蛇因而成为了一种条件刺激。华生等以一个11个月大的小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小白鼠产生恐惧。实验之初,小孩对小白鼠并不害怕,但经过条件作用后,小孩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过程如下:在小白鼠出现在小孩面前的同时,在小孩的背后用力击打一个物体发出巨响,引起孩子的惊吓反应。反复几次后,当只有小白鼠出现时,小孩也表现出害怕、逃避的反应。几日后,小孩对所有带毛的物体如狗、皮毛大衣等都感到害怕,可见,他的恐惧已经泛化。
华生的研究在实践上一个主要的应用是发展了一套对恐惧进行去条件作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代来说即是一种行为矫正或称之为系统脱敏法。这个研究是针对一个叫皮特的三岁小男孩进行的,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但对兔子等动物感到害怕。华生等为消除其恐惧采用了如下程序:首先,在皮特喝下午茶时,将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放在距离皮特较远且不会对他产生威胁的地方;第二天,将兔子拿到较近的距离,直到皮特感到一丝不安;接下来的每一天,兔子都被移近一点儿,但在实验者的关照下,并不会给皮特带来太多的麻烦。终于,皮特可以做到一边吃东西一边与兔子一起玩。用同样的方法,心理学家消除了皮特对其他物体的恐惧。
基于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华生对养育孩子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父母应避免拥抱、亲吻婴儿,因为这样做很快就会让婴儿把看见父母与纵容的反应联系起来,就不会学习离开父母独自探索世界。他主张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般对待,用良好的方式训练他们,从而使儿童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从学习理论的观点看,经典条件作用似乎只限于对某些反射或先天的反应进行条件作用。对于人们是如何学习复杂的技能及进行主动的学习,经典条件作用很难进行解释,于是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其他形式的条件作用。斯金纳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同华生一样,他也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他研究的条件作用并不是巴甫洛夫式的。在斯金纳看来,巴甫洛夫所研究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应答,是由刺激自动引起的,大多数这样的应答都是简单的反射。斯金纳感兴趣的是操作性的行为,是对环境的主动操作。个体在环境中可能有多种反应,哪些行为保留下来或更可能再次发生,取决于行为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强化。
为了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做斯金纳箱。动物在里面可以自由活动,当它无意中压了杠杆时,会得到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动物就会更经常地挤压杠杆。反应的比率作为测量学习的指标,当反应受到强化时,它发生的比率也会增加。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比应答性行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读书并不是由某一具体刺激引起的,而在于读书曾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如果读书得到的是奖励如好成绩,人们就更可能投入这种行为。因此行为是由其结果决定的。
操作性行为的保持及去除与强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对行为进行强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形成操作性条件作用应注意以下原则。(1)强化与消退。可充当强化的事物有很多,有些强化如食物或去除痛苦叫做一级强化,它们本身就带有强化的属性。有些强化如*的微笑、表扬或注意则是条件性强化。它们的效能取决于与一级强化的联结频率。当行为得不到强化时,就会渐渐消退。如有些孩子的讨厌行为仅仅是为了得到*的注意,如果对这些行为不予注意,这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2)及时强化。对反应及时给予强化,它才会保留下来。这一点对教育孩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好的行为及时表扬,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强化延迟了,行为将不会得到加强。(3)操作性行为的获得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法则进行的,通常是逐步学会的。儿童的行为获得也是如此。当儿童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时,就会得到强化、肯定,并对他提出进一步要求,每取得一定的进步都会得到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儿童最终掌握了完全正确的行为。(4)强化的时间安排。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少受到连续强化,大多都是间歇强化,如并不是每次看电影都会感到赏心悦目。间歇强化的不同安排会有不同的效果。一种安排叫做固定间隔式,即每隔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这种安排下的反应速度是相当低的。另一种安排是固定比率式,即反应每达到一定的次数,即会获得奖励,这种安排能带来较高的反应速度。但这两种安排在有机体得到强化后都会表现出一个反应安静期,仿佛他们知道距下一次强化还远着呢!这种安静期可以通过不定期强化或不定比率强化得到避免。前者是将奖励的时间间隔进行灵活变动,后者是将能够得到奖励的反应次数设为可变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应的速度都相当快,之所以能保持反应是因为奖励随时都可能来。间歇强化形成的行为要比连续强化获得的行为更不易消退。当我们希望教会学生一个好的行为时,最好由连续强化开始,但是要想使行为保持下去,最好使用间歇强化。(5)负强化和惩罚。前面提到的强化都是正强化,强化意味着提高了反应的速度或可能性。正强化是通过给予一些正面的结果如食物、表扬、注意的方式加强了行为;负强化是通过去掉某些不好的、不愉快的刺激令反应得到增强。如学生为了避免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认真学习,教师的批评就是负强化。负强化与惩罚不同。惩罚不是为了增强而是试图去掉某些行为反应。当发生了某些不好的行为后,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这就是惩罚。但是惩罚往往不一定有效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结果。首先,惩罚往往是将不良行为压抑下去,但并没有教导出新的行为。儿童并没有因惩罚而学会更有建设性的行为。其次,惩罚易使人产生怀恨心理,对惩罚者心怀不满,并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再次,在*眼里是惩罚,在儿童眼里可能变成奖励。如儿童作出不良行为,可能就是为吸引*的注意,*加以惩罚,正是对儿童的注意,儿童不但不会改变行为,反而变本加厉。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在行为矫正方面,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或不予注意,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坏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而好的行为就会渐渐保留。程序教学允许学生选择短文,回答问题,然后再按按钮看是否正确。它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小步子原则,行为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第二,学习者是主动的,这是有机体的自然条件;第三,要及时反馈。
斯金纳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家有三方面的不同。第一,发展心理学家常讨论内部事件,皮亚杰讨论复杂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谈论无意识,这些都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内部过程;斯金纳认为这些概念使我们远离科学。第二,对于发展阶段的含义和重要性,斯金纳与发展心理学家也不同。例如在皮亚杰的理论中,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变量,是预测儿童可以学习哪些经验的一个指标;但斯金纳认为环境对行为的塑造是以一种渐进的、连续的方式进行的,年龄只是对研究者确定如何塑造或保持行为时有帮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分歧,是行为变化的源泉问题。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是来自内部的自动发展过程,儿童的好奇心或内部成熟时间表决定或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斯金纳则认为行为是受制于环境的。
(四)条件作用理论对于教育的意义
尽管人们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诸多批评,但却不能不承认,时至今日,强化与惩罚仍是课堂环境中教师用来控制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掌握强化的作用和原则将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当学生表现出好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强化加以肯定,但要注意,强化应以表扬、微笑等精神性奖励为主,少用物质性奖励,以免使学生养成为了获得外在奖赏而学习的习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在奖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注意了解学生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将对学生行为的惩罚变成对其行为的强化,以致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继续保持。鉴于惩罚的负面作用,所以要谨慎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43
都是研究行为心理学的。
为什么总是将巴甫洛夫与华生联系起来,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种情况叫做二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发现有时甚至可建立三级条件作用。(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华生是把学习理论的原则应用于儿童发展问题研究的最主要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定于所处的环境。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负有很大的责任。当他读到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后,开始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的原则...
行为学派华生受巴甫洛夫学说
华生的行为主义因此侧重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完全否认意识的存在,同时否认感觉、知觉和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言语能力仅是一种简化了的身体动作,语言在本质上是可以被视作可观察的行为。华生将感觉视为可以被辨识的事实,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则提供了量化这种辨识的工具,即通过观察个体对不...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学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是《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建立的标志。 早起的行为主义是华生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纯属一个心理学爱好者的愚见)
巴甫洛夫学说与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的关系
与华生的“边缘主义”观点迥异,巴甫洛夫主张通过条件反射法探究大脑皮层活动的生理机制,以揭示主观现象的内在机制,这显示了他对意识活动生理基础的重视,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刺激与反应的终点。
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与巴甫洛夫的狗这个实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华生让小阿尔伯特形成了刺激(小白鼠)与反应(恐惧)的联结。巴甫洛夫的狗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对逻辑思辨的抗拒。巴甫洛夫发现并开辟了一条通往认知学的道路,让研究人员研究动物如何学习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流口水的狗狗。
行为主义约翰华生
巴甫洛夫的实验详细记录了这种反应过程,对华生的理论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华生强调的是生理学视角,他认为所有器官的反应都是对刺激的条件反射,这被称为S-R(刺激—反应)心理学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华生揭示了行为与生理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彻底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华生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 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 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 巴甫...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然而,他在中学期间偶然接触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作品,这促使他转向心理学。1928年,他选择进入哈佛大学,当时该校刚刚成立行为心理学专业,强调以实验方法研究动物行为,不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中,斯金纳得以进行自主研究,并开发出一个名为斯金纳盒的装置,这个装置至今仍被心理学...
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有什么区别?
班杜拉则是一位生理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关注条件性反射,提出了“巴甫洛夫反射”理论,即通过条件训练,动物可以形成特定的反应模式。他的研究成果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华生斯金纳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而班杜拉则...
巴甫洛夫定律重要意义
3. 巴甫洛夫的理论重要性在于,它通过实验探讨了动物、儿童和成人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发展和消失,以及它与学校教育、习惯形成之间的关系。4. 心理史学家认为,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据核心地位,许多心理学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一现象,希望揭示习惯形成的基本单元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