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科学家坎坷的成功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0: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43
学途坎坷的罗蒙诺索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也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科学家和诗人,他天分极高,博学而多能。
罗蒙诺索夫于1711年11月19日生在阿尔汗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里。
父亲瓦西里·多罗弗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原是一个孤儿,后来当渔民,他很健壮也很能干,可他目不识丁,直到三十岁才结婚。
母亲阿列娜 · 伊凡诺夫娜,是个很善良、笃信宗教的人,每天晚饭后都读圣经。
父亲忙着打渔,母亲在家总是教他这教他那的。罗蒙诺索夫稍稍懂事后,母亲就给讲圣经上的故事听,看来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可对他日后的成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因为这都属于早期教育。
小罗蒙诺索夫三岁的时候,大概是对圣经感兴趣了,他拿来圣经,母亲以为他是想玩书上的兰丝带或书扣,把书移近他,可他却去翻书, 母亲怕他把书撕坏拿走了,结果他大声地哭开了。
母亲给他读圣经,他很感兴趣,还要求母亲不断讲,他常常问圣经里的故事和还让母亲教他学字母,这让母亲想到: 该让孩子上学了。
米沙宁斯卡亚村,有一位已退休在家的, 名叫尼基蒂奇的教堂执事,妈妈带蒙诺索夫去找他, 求他教孩子。尼基蒂奇打量着这个小家伙问:
"是你自己想学,还是你妈妈叫你来的?"
"是我自己愿意学习,我要妈妈把我带来的。"他的眼睛紧紧盯着书架,因为他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书。
老师又问了他一些话,他都回答得很利落,老师看他聪明,就高兴的说:
"好吧,就跟我学吧!"
老师想从圣经学起,没想到罗蒙诺索夫说:
“学圣经?圣经上的我全知道,什么一星期有几天,一年有几个月……”
"咦!你怎么知道的?"
"我和妈妈学的,她每天晚上都读圣经。"罗蒙诺索夫罗孩子
老师提问他一些问题,果然他答的都对,老师惊奇地说:
"好,你真是个好孩子,长大一定有出息,好好学吧!"
老师认真教他,他努力学习,他因早期受过教育,智力好,记忆力强,学得很快。
到渔季, 罗蒙诺索夫常常跟父亲出海,培养了他勤劳和刚毅的性格。父亲没文化,可海上经验十分丰富。
"这个星期,鳕鱼是不会到海岸这边来了。"
"该回去了,下午要起大风。"
"往这边走,你没见海鸥朝这边飞吗?它们比人还鬼哩!"
父亲好象什么都知道,为什么父亲这样说呢?他问父亲,父亲耐心的向他讲解海上知识。自然这又是一种学习。可是小罗蒙诺索夫的问题特别多:
"为什么船走过后,海面上有一条亮光?"
"为什么海水总在固定的时间涨、落……"
这些问题,父亲回答不了,罗蒙诺索夫沉默着,他总想弄清这些问题。
尼基蒂奇太老了,又有病,后来不能教他了,怎么办呢?罗蒙诺索夫想到了舒伯纳大叔。
舒伯纳是渔行的中间人,在村里最有文化,为人也好,家里也有一些书。
有一天,罗蒙诺索夫自己去找他:
"大叔!请你教我学习吧!"
"我哪有工夫!"
"我不费你的时间,有空你教教我就行,我可以自己学。"
"你为什么要学习呢?"
"我、我也要做个象你这样有知识的人啊!"
啊!这个小伙子真不错。舒伯纳又问了他一些问题,最后说:
"好吧!我教你!"
不久,罗蒙诺索夫的母亲死了,十分难过的罗蒙诺索夫更埋头学习了。父亲第二次结婚不久,继母也病故了。父亲第三次结婚这个母亲不喜欢他学习,还讽刺他:
"哼!你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哪?"
罗蒙诺索夫不理她,除了干活就去学习。他的小木房里有了墨水瓶和鹅毛笔。在他十岁左右,村里哪家有需要写算的事,人们都来找他, 爸爸要签个卖鱼的合同也少不了他。
他十四岁那年,得到了两本对他自己一生很重要的书:《斯拉夫语语法》、《算术》,这两本书还有段故事哩!
在离他家不远的斯特洛夫村,住着一个叫杜金的生意人,他有文化,家里还有书。渴望读书的罗蒙诺索夫早就注意到他家的书了。向他借,他不肯。罗蒙诺索夫就打他两个儿子的主意,那两个儿子说:
"想要书, 那有条件,得给我们弄到一只小海象!"
于是,罗蒙诺索夫各处去找海象。后来叶烈麦大叔帮他找了一位商人,商人提出换工:如果罗蒙诺索夫给他白干四天活,作为报酬就送他一支小海象。他干了四天活,海象弄到手,书也到手了。
罗蒙诺索夫高兴极了,把书拿回家埋头学习,这书有地方不好学,但他学得非常认真。
这一天他正在学习,那两个孩子来了:
"把书还给我们吧!我爸爸不同意!"
"咱们不是已经换了吗?还带后悔的?"
"那、那小海象死了!"
原来是这样,罗蒙诺索夫和他们辩理。这两个孩子也知道自己理亏,哥哥说:
"要嘛,你到坟上去过一夜,那才算是男子汉,才配读这本书!"
"好!一言为定!可不带后悔的! "
"好,说定了!"
罗蒙诺索夫毕竟还是个小孩子,晚上一个人去墓地过夜,自己也很害怕,可是为了得到这书,他咬牙还是去了, 第二天这书彻底归了他。
罗蒙诺索夫一小读过不少诗,他也喜欢写诗,这夜他在墓地里还写了一首诗:
拉开沉沉的夜幕,
看,星儿满天,
数不尽的繁星,
啊!苍穹无边。
随着日复一日的学习,罗蒙诺索夫的学识也在增长,他越来越成为读书迷了。
继母在叨咕他,父亲也有些担心,他们打算给他娶个媳妇扭转他的精神。
一次,罗蒙诺索夫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去住了几天,这使他很开眼,他见到了城市、商店、莫斯科人、彼得堡人,还有外国海员……也看到了书和报纸。他想:要想学习,光憋在小村子里是不行的, 他产生了离开家乡的想法。
一天, 父亲领来一位借宿的莫斯科教师,罗蒙诺索夫和他谈个没完,从教师那里他知道莫斯科是座很大的城市, 那里有很多学校……那位老师也感到他的知识面很宽,鼓励他去莫斯科上学。从此, 他下决心要去莫斯科读书。
父母本来想让他早些结婚,没想到他先提出来要去上学,当然不同意。父亲看他态度坚决,留也留不住,再说他和继母关系又不好,索性就同意他去了。但是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干涉他;二是不负责他的生活费。
当时每个农民都要交人头税,如果他走,得有人替他承担才行。他各处去求人,村里有个叫伊凡·巴涅夫的人看他有出息,答应替他承担人头税。临走时舒伯纳大叔给了他三个卢布。就这样罗蒙诺索夫告别了生活十九年的故乡,搭上往莫斯科送鱼的车登程了, 走了三个星期他们才来到莫斯科。
刚刚进城, 他就让警卫队抓住了。原来这天是*女皇加冕的日子,处处戒严,警卫人员看他眼生,抓住他直接送到了*官杜季柯夫家。偏巧当时女皇下令:凡是未成年的贵族子弟,一律要送上学,隐瞒者处以笞刑。杜季柯夫有个儿子,什么也不会,全家正在为这事犯愁。*官一问罗蒙诺索夫,刚好还认识他父亲,听他夸过孩子爱学习。他叫罗蒙诺索夫教教他儿子, 送他俩一块去上学,也给他儿子做个伴儿。可罗蒙诺索夫是渔民的儿子,没资格进贵族学校。正在这个时候,扎伊科罗斯帕斯基修道院的神父,同时又兼这个学校的教务主任——瓦尔索诺菲来了。他对*官说:学校跑了两个一年级学生,大司祭正在发脾气,一定要马上补上两个学生才行,请*官无论如何得帮助找两个孩子。刚巧,杜季柯夫就把自己的想法对他说了, 教务主任说:
"快叫他来,我问问!"
罗蒙诺索夫来了,教务主任一问,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这时杜季柯夫拿来一本赞美诗问:
"你会背赞美诗吗?会背哪首?"
"随您选,哪首都行。"
罗蒙诺索夫流畅的背了一首,背得很好。教务主任很高兴,可他不是贵族出身,让教务主任很难办。罗蒙诺索夫再三哭着要求上学,教务主任深受感动,想了半天说:
"行啦,小伙子别哭啦,让我这个神父做一次罪人吧,我就对校长说你是贵族,让上帝饶我这一次吧!"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和杜季柯夫十六岁的儿子一起上学了。
罗蒙诺索夫毕竟是乡下孩子,处处土里土气,贵族子弟常常嘲笑他,有一次他一气之下把欺侮他的学生*了,以后别人再也不敢欺侮他了。
罗蒙诺索夫记忆力好,又肯下工夫学习,所以学习成绩非常出众,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把一年级课程全部学完,他申请入二年级。老师们知道他学习成绩好,经过拉丁文、数学老师对他考核,同意升入二年级,不久他又跳了一级。
扎伊科罗斯帕斯基学校是莫斯科有名的学校,建校已五十多年,曾培养出很多著名的学者。罗蒙诺索夫完成课堂学习外,还常常去图书馆看书,他对自然科学发生了兴趣。
一天,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学校宣布: 元老院要挑选十二名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去彼得堡科学院深造。全校都震动了,罗蒙诺索夫更是兴奋。彼得堡科学院那可是全国最高学府啊,在本校毕业只能当神父,如果从彼得堡科学院毕业,就可以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啊!
竞选的考试开始了,要求用拉丁文答卷,彼得堡院方亲自监堂, 罗蒙诺索夫第一个交了卷。结果,罗蒙诺索夫的成绩最高,录取的另外十一名同学中还有他的好友维诺格拉多夫。
学校把考生们召集到大厅,正要宣布录取名单时,杜季柯夫突然闯进了大厅说:
“盖尔曼神父!千万不能让罗蒙诺索夫去深造,他不是贵族,他是个渔民的儿子!”
这一下大厅就乱了,人们纷纷议论。教务主任的脸这时也白了,他只好站起来说:
“盖尔曼神父,斯杰潘神父,我说一下:这个错误全由我来负。这是因为他当初强烈想上学的上进心促使我这样做的,我只欺骗你们这一次,你们可以处分我。好在他今天取得这样好成绩,我也就不后悔了。”
彼得堡科学院代表说:
“他犯了校规,本应当受到处分,可是全校学生的成绩没有一个超过他的,那么叫他本人谈谈吧!”
盖尔曼神父说:
“你隐瞒出身,照校规要把你送到边远的教堂去,你怎敢欺骗上帝?”
罗蒙诺索夫诚恳地向老师们说明:这都是自己在强烈想上学的愿望支配下做出来的事。他承认自己有罪,也愿意到边远的教堂去服劳役。他还说自己到那里还要学习,如果丢掉学习,我宁愿死去。他哭了, 不少人被他的发言感动了。
彼得堡科学院的代表,不愧是有学问,有胆识的人,他竟然表示不要给他定罪,还决定破格准许他去学习。就这样,罗蒙诺索夫又通过了一个难关,和同学们一道去彼得堡上学。
彼得堡科学院是彼得大帝为培育国家建设人才,于1724年建立的,学校里有学识的人很多。但人们当时普遍有崇洋媚外心理,学校也聘请了一些戴假发、穿礼服、摆空架子的法国人。他们常用轻蔑的口吻谈论*,这让有思想的学生很反感。学校生活条件不好,宿舍潮湿,伙食也差。有些学生只是混时光,可是罗蒙诺索夫不受这些情况干扰,他努力学习,还常常和好朋友维诺格拉多夫一起到图书馆去读书。
一年后,学校选送三名学生去德国学采矿,又把罗蒙诺索夫和诺格拉多夫选上了。他们到德国马尔堡大学,在著名物理、化学家沃尔夫教授指导下学数学、物理。沃尔夫教授知识渊博,品德也好,还有自己的实验室,这让罗蒙诺索夫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他更加勤奋学习。老教授感到这个学生很不错,所以很器重他。第二年,罗蒙诺索夫在《德国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全校都知道他的大名了。
他在马尔堡大学三年,重点学了力学和水利工程学,同时他的数学、化学、德语和法语也达到较高水平。毕业前, 彼得堡学院来函,叫他们结业后,马上到著名冶金学家亨克尔教授那里学采矿和冶金。这位教授有丰富的采矿经验,可学术底子差,为人又非常主观、固执。因此不久就和性情刚直的罗蒙诺索夫发生了矛盾。教授对罗蒙诺索夫很不好,*得他不得不单独向*科学院写信,请求提前结业回国。
罗蒙诺索夫和两个同学分手后,到莱比锡找*公使,结果没人理他;后来又到海牙找*公使,这位使官也不肯管他的事。他已经没有生活费了,只好徒步回马尔堡,幸而房东太太早就相中这个小伙子收留了他,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他在岳母家仍然坚持学习,写论文、写冶金方面的书,还翻译沃尔夫教授的《实验物理学》。
一天,他接到科学院的来信和路费,他这才告别岳母和妻子回*。
他回国后,汇报了学习情况,递交了论文。原以为科学院很快就能授他教授头衔,并给他提供项目进行科学研究——这本是留学前答应的, 结果却分配他去抄写矿盐目录。他只好每天去抄那些连中学生都能抄的资料,但他利用这段时间又完成了一篇论文,可是仍没人搭理他,任他几次催问也没人管。
一天,科学院主持人舒马赫尔找到他,原来是女皇要登基,舒马赫尔请他帮忙写一首颂诗。罗蒙诺索夫写诗功底颇深, 他很快写就。女皇看了诗后很满意,要为他颁奖。这样, 舒马赫尔才匆忙通过了他的论文,又把他提升为彼得堡科学院物理学副教授。但他仍然没有实验室,没法开展工作。
不久,舒马赫尔因盗窃被撤职,德国人对新上任的院长纳尔托夫看不起,纳尔托夫就派罗蒙诺索夫去监视他们。德国人勾结一起联名状告罗蒙诺索夫破坏科学院工作。而新上任的纳尔托夫又屈服于德国人的压力,而把罗蒙诺索夫监禁起来。
罗蒙诺索夫想不通,身体每况愈下,在友人劝导下写了个假检讨,又被监禁了半年之后才放出来。罗蒙诺索夫痛感在不学无术的人领导下,想做学问十分困难。出来后,他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又发表了多篇论文,被提升为化学教授,据说女皇也知道他的大名,人们这才开始重视他。(此期间, 他的好朋友维诺格拉多夫学成归国,在研究瓷器方面取得好成绩,但不久就受人嫉妒,*而死去)。
1749年,他请求宫廷拨款建立的实验室,经过很多困难终于建成了。他在这里研究发现, 宇宙的任何物质都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物质不灭定律"(又称为"罗蒙诺索夫定律")轰动了全世界;1752年他写成了《精确的物理化学》创建了"物理化学"这个新学科,还提出了"光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观点。
他的科研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试验成功国家急需的、过去全由国外高价进口的普鲁士兰、彩色玻璃, 还发明了避雷针。
1755年创建了莫斯科大学,在语言方面他编写了《俄语语法》,在历史方面,他编写了《俄罗斯简明编年史》,还出版了自已的诗文集。
由于长期积劳(加之两位好友的去世,使他受到莫大打击)1765年春,因感冒治疗不当逝世,享年仅五十四岁。
当我们读他一生的历程,我们不能不想起他母亲给他讲"圣经"的情景,他不正是在这种早期教育下才走上学习成才的道路吗?罗蒙诺索夫的成才历程是坎坷的,但也是幸运的,他从一个贫困渔民的儿子,终于成长为伟大的科学家。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是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话说的不是很对吗?
参考资料:http://www.blog.e.cn/user4/242304/archives/2008/2103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