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7: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9:13
鸡肋的本意是指鸡的肋骨,吃过鸡肉的人都知道,鸡的肋骨有肉,但上面的肉少得可怜,能吃但吃的不尽兴,丢了又可惜,因此把鸡肋引申为“丢了又可惜、吃了又没味”的意思,鸡肋的这个意思来自: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而汉中就是曹操的鸡肋,至少从两件事就能看出:
曹操
第一件事是曹操第一次攻打汉中张鲁。那是公元215年,曹操在平定关中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后,开始对汉中用兵,从关中穿越八百里秦川才是汉中,曹操攻打张鲁时带了十万大军,从陈仓出散关,沿着故道进入汉中,一直打到阳平关,张鲁派出他的弟弟张卫和部将杨昂镇守阳平关。
阳平关是一座险关,易守难攻,是汉中的屏障,如果阳平关一失,那汉中就等于拱手让人,曹操打仗虽然厉害,但是曹操想要攻下汉中,有两个难题:
1是阳平关很难攻下来,曹操率领10万人攻打仅1万人据守的阳平关,打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来。
汉中之战
2是曹操的军粮得从关中运过来,要穿过八百里秦川,这个路非常难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这里,粮食运输跟不上曹操征战的步伐。
如果不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曹操可能根本攻不下阳平关,早就选择退兵了,事实上,曹操已经下达了退兵任务,因为没有攻下阳平关,再加曹军死伤较多,粮食短缺,又有瘟疫发生,曹操在某一天下达了撤退的军令,要知道10万大军出征,可不是说退就退的,显然曹操不想在这里耗下去。
就是曹操撤军的当天晚上,曹操手下有一个叫高祚的部将因为撤军,不知道怎么就撤到了张鲁弟弟张卫的军营中,因为当天是晚上,再加上曹军迷了路,误打误撞就走到了张卫的军营,张卫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军营被曹军攻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逃,曹将高祚临机应变,一举击败了张鲁军,还杀了张鲁部将张任,稀里糊涂地就攻破了阳平关。
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道路
所以,曹操攻打汉中张鲁属于误打误撞,无意攻下的,曹操发动一场战争是相当不容易的,原本都要退兵了,除了有客观原因让曹操退兵,另外就是曹操主观上对汉中并没有相当重视,并没有在攻打汉中张鲁时尽到全力,说得直白点,就是曹操认为汉中是鸡肋。
第二件事就是曹操与刘备持续两年多时间的汉中之战,刘备是发动方,从公元217年开始,刘备就发动了汉中之战,直到公元219年5月曹操退出汉中才结束,在两年多的战争中,曹操只在汉中待了2个月就彻底放弃了汉中,其他时间都是夏侯渊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即使曹操在长安待了半年,也没有南下支援汉中,而是在长安坐镇,等到最后曹操放弃汉中前,还将汉中大部分人口迁走了,毕竟当时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曹操
换句话说,汉中的人口也比汉中这块地对曹操来说更重要,按裴松之的说法,曹操就是一直视汉中为鸡肋之地,守着又没有太大的作用,放弃又觉得可惜,那么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
汉中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益州,算是益州的北大门,想夺取益州一定要占有汉中,曹操的势力范围当时延伸到了关中,关中与汉中隔着八百里秦川,是非常难走的,曹操很难及时地将物资、兵员、粮食从关中运到汉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孤岛,而且汉中的战略意义仅仅在于取益州。
从曹操的全局来看,曹操实力最强的敌人不是刘备而是孙权,曹操不能把绝大多数的资源,比如兵员,全部投送到汉中,不是没那个能力,是没那个必要,如果曹操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汉中之战,那么在荆州一直到淮南上千公里与孙权对峙的前线,就会陷入空虚,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都是柿子先拿软的捏,先对付弱的,还对付强的,你看秦灭六国也是这样。
刘备
曹操即使想要灭亡刘备,那也是先要解决孙权的威胁,在没有解决孙权之前,曹操不太可能尽全力对付刘备,那么汉中之地就是一块可要可不要的地,就是鸡肋。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已经放弃统一天下的军事战争,取而代之的是加紧了权力的世袭和篡位。
曹操从赤壁之战后就开始变更了战略,不再以统一天下为最高战略,而是以权力的世袭和篡位为最高战略,同时辅以战争,战争是*的延续,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的战争已经不是统一战争,而是稳定政权的战争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称公封王,迈出了篡位的实质性步伐,既然已经决定了最高*战略,曹操就不可能把心思放在征服遥远的巴蜀之地,那里对曹操来说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有没有汉中和益州,曹操都能称霸天下并世袭权力。
曹操
同时,曹操不能长时间离开*和权力中心,因为曹操的篡位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汉献帝以及忠于汉室的势力也在这个时候的反抗最强烈,比如魏讽谋反、太医令吉本等人的谋反就是证明,都是曹操不在家的时候发动的,曹操也明白,双方矛盾正在激烈对抗,曹操不能远离太久,所以曹操即使坐镇长安,也没有南下救援夏侯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