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满的事迹梗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8: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2:00
简介:
刘连满,登山运动员。运动健将。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1954年加入中国*党。1957年与其他五名队员一起登上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1958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1959年登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顶峰。1960年作为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突击组成员,在海拔8700米峭壁处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为此被誉为舍已救人的模范。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资料:
刘连满,1933年出生,男,汉族,河北省宁河县人。*党员,国家级运动健将,曾任*登山队教练。
刘连满自小随父母乞讨一路来到黑龙江双城子。1951年参加工作,在哈尔滨电机厂当文书。1954年到哈尔滨市消防干训班学习,结业后就任电机厂消防队文书兼防火检查组长。
刘连满的身体素质极好,喜欢多项体育活动。单杠可以做大回环,乒乓球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他还酷爱打篮球,是登山队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打起球来满场飞,具有较高的篮球技能和超人的体力。中国相棋也是他的一大耆好。
凭借他的身体条件,1955年被选拔到中国登山集训队。1956年4月,他登上了陕西秦岭主峰——太白山。同年6月,他到苏联参加了中苏联合登山队,登上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斯峰。同年7月31日,又随中苏混合登山队登上了我国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1957年6月13日,他又成功登上了我国四川境内7556米的贡嘎山,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1958年起,刘连满任国家登山队教练员。
1960年春,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攀登活动。他一直走在队伍前边,负责侦察修路。队伍通过北坳“冰胡同”时,他将一个个队员从下方拉了上去,表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最后,他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突击顶峰的活动。突击队伍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指挥,决定由王富洲担任组长第一代理人,刘连满为第二代理人。
5月24日早晨9点,他和王富洲、贡布、屈银华4人从8500米突击营地出发,中午12点来到“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经过两个小时的攀登,他们上到了裂缝尽头的一块大岩石上。在他们的右侧,竖立着一块4米多高的岩壁。岩壁表面没有支撑点,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几条岩缝也只有拇指那么宽,相隔距离都在1.5米以上,他们分别攀登了几次都被摔了下来。最后,消防队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因为他的体力最好,自告奋勇充当人梯底座。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他的肩上,在岩壁上打了几个岩石锥,固定了保护绳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屈银华才从他的肩上登到了“第二台阶”顶部。直到下午5点,他们4人才全部登了上了“第二台阶”顶部。
从这里出发,首先通过了碎石坡,又踏上了一道冰雪坡。这时,长时间在前面负责开路,又做了几个小时“人梯底座”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山反应也随着体力的下降而不断加剧,到了8700多米的时候,他再也无力站起来了。王富洲决定把刘连满安置在一个避风的弧形坳槽中休息,这时已是下行7点钟了。
因为天气预报25日天气将变坏,所余的氧气不许他们再拖延时间了。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3人连夜向顶峰攀登,终于在25日凌晨4点20分登上了珠穆朗玛顶峰。甘为人梯的刘连满却失去了一次登顶的机会。
就在队友们突击顶峰的时候,留在8700米的刘连满,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估计己自已无生存的可能。于是他吃力地用红铅笔在日记本上给王富洲写下了一封遗书:
王富洲同志:
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永别了!同志们。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5月24日
写完信后,他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良好的素质训练造就了他强壮的体魄、无氧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再加上那条鸭绒睡袋,使他最终脱离了死神。一觉醒来,他竟然又重新站了起来。他见到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吸他留下的那半瓶氧气。3个队友一边吸着刘连满留下的氧气,一边感动得落下了热泪。
刘连满的高贵品质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誉和敬仰,宣传媒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也因此而荣获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破全国纪录奖章各一枚。
1960年9月,刘连满和张俊岩一起来到拉萨,参加了组建*登山营的工作,并随即前往南迦巴瓦峰和希夏邦玛峰山区进行了侦察。
1963年建国14周年时,刘连满受到了**和**局全体成员的接见,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国庆观礼活动。
1973年,为了照顾他的家庭,组织上把他调回了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担任消警科长。后来,他养了一头猪,准备卖下钱给妻子看病,正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挨了一顿批斗。
刘连满于1993年退休。年逾古稀的刘连满,如今身体还非常硬朗,走起路来还像以前一样。篮球不打了,相棋还照下不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2:00
不该遗忘的故事-刘连满
这就是刘连满的家吗?这就是我国首攀珠峰的登山队教练兼队员刘连满吗?眼前两间狭小屋子的陈旧让我这慕名而来的探访者惊讶不已。屋里惟一发光的物件是1958年登上贡噶山后贺龙元帅亲手颁发的奖杯,似在默默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荣光,倒是虽七十高龄仍健朗质朴的老人符合我心中老英雄的形象。时光的利刃在老人身上刻下了平实与沉默,只有墙上那把曾与他共生死的冰镐常使他忆起过去那难忘的岁月。
刘连满1933年12月生于河北,5岁丧父,故乡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家中弟兄6人靠母亲要饭维持生活,但靠吃高粱皮拌野菜长大的童年却给了他异乎寻常的力量。10岁时他能挑两桶水从村东走到村西,这与生俱来的力气和强健体魄成了他日后征服一座座雪峰的天赋条件。
1951年,已在哈尔滨西郊小三姓屯落户的刘连满参加工作,到了哈尔滨电机厂任警卫队员。聪明好学的他很快被领导发现了,多次安排他参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个大厂更给了他施展体育才能的天地,他参加运动会的几乎所有项目,并代表厂里参加市及机械行业全国运动会,都取得很好成绩。1955年底,全国总工会要人组建中国第一支登山队,刘连满成为最后被确定的12名队员之一,到苏联参加登山学习,从此命运将他与雪山连在了一起。1957年中苏联合登山队来到四川最高峰贡噶山面前,贡噶山虽然不到八千米高,但山势极其险峻,气候十分恶劣,这里是人迹不至,鸟儿也难以飞跃的禁区,高风呼啸,凛然的白雪泛着不可侵犯的寒光,但是刘连满来了,他要将梦想的旗帜,插在那不可一世的峰顶,这要饭长大的穷孩子要以钢铁的意志和大山较量,在这次攀登中,他11次与死亡擦肩接踵,但他终于成功了,他也终于明白,不是他征服了大山,是大山接纳了他,接纳了他的勇气,他的顽强,他超人的毅力,他忘我的纯净。贡噶山复归平静,再没有人掀开过她神秘的面纱。回到北京后,庆功会上,刘连满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是黑龙江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并接过贺龙元帅亲手颁发的奖杯。
下一个目标终于锁定在珠穆朗玛峰,中苏联合登山队决定1959年联合攀登。大概是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缘故,天地养育了他,众人养育了他,在刘连满的心里没有自我的概念,他是那么无私,那么纯朴,在登山队,他一直是领导最信任的人,再加上他身体好,力气大,技术高,这一次,他又被赋予了重任———做修路队长。为了建营地、往山上运物资、送给养,必须先开辟一条上山之路。在悬崖峭壁处架梯子,在陡的地方拉绳子,刘连满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切准备就绪,中国第一支登山队5名突击队员,1960年5月24日,终于来到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此时队长许敬体力已经不行了,只好留下,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四人继续向顶峰冲击。寒冷、饥饿、极度的体力消耗,到8700米处即第二台阶时,他们已是筋疲力尽,而且将近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但向上的*战胜了不可忍耐的痛苦,生与死成了无暇顾及的渺小问题,只要身体还能动,就只有攀登。第二台阶处有一6米多高的峭壁,仿佛一把斜插的尖刀,他们摔了多少次,总是上不去,刘连满心生一计———搭人梯,他站在最下面,冰镐插在岩石裂缝处,屈银华踩着他的肩,再踩住冰镐向上,就饶过了向内倾斜的陡坡,攀了上去,贡布也踩着刘连满上去了,刘连满上去后,再回身用绳子拉王富洲,这6米高的峭壁用了他们6个小时时间,又向上爬了约100米,刘连满实在坚持不住了全身的体力已经耗尽,饥饿的肠胃仿佛要把他的精神抽空,他躺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上,一动也动不了了。看着三个队友暮色中艰难移动的身影,在心里同他们默默告别,他觉得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将长眠在这巍巍高山中,也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连同他不能亲自登上世界最高峰制高点的深深遗憾,长眠在皑皑白雪之中。他把自己的氧气瓶解下,写下一张遗言:“富洲同志,这次我不能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由你们去完成吧,氧气瓶里还有些氧气,对你们下山会有帮助,告别了。”然而生命最终没有弃他而去,第二天中午,王富洲他们下来的时候见他奇迹般的还活着,也许是休息了一夜的缘故,也许是看见队友们回来的激动,他一下子站了起来,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大家都哭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是5月25日早上4点20分左右登上去的,在珠穆朗玛峰顶埋下了国旗和毛*像。
刘连满因在这次成功登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多次接见,周总理亲自发出请柬,邀请他作为登山队的惟一代表参加建国十四周年国庆观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实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站在高山之巅那独特的生命体验,经历了高山峡谷的跌宕汹涌,人生的大河正流向平静的入海口。英雄暮年,刘连满过着最为简朴平淡的生活,微薄的退休金要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要供养正读大学的儿子,他的屋里甚至堆放着烧火的木木半子。夕阳的余辉照着老人静默的身影,照着一切该遗忘和不该遗忘的故事。摘自老年日报